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9
導論 離散為家: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的認同協商與離散空間(摘錄)
 
「這裡是哪裡?」──傅萊(Northrop Frye)
「這裡是什麼,哪裡?為什麼這裡?」──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加拿大後殖民嗎?」──摩斯(Laura Moss)
 
一、加拿大文學的三度後殖民轉向
 
加拿大學者和作家對自己國家主體的質疑其來有自。在殖民歷史中,加拿大居於「侵略─墾殖」的雙重歷史位置,既是殖民者也是被殖民者。隨著時代變遷,它的主體總是分裂──不論是在15世紀末至18世紀之間英法殖民者競逐原住民的土地並強取其資源,18世紀末起主要受英國統治,20世紀以來長期處於美國老大哥的陰影之下,或是自1960年代起逐漸開放移民政策,接納大量有色人種移民。因此,「什麼是加拿大?」這個問題經常浮現。1971年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對全國聽眾推出一個競賽,要大家填寫「像∼一樣加拿大」(As Canadian as),然後就填寫的答案進行票選。如果是美國,答案可能很簡單,譬如「像蘋果派一樣美國」(As American as apple pie)。沒想到這次競賽獲得最多觀眾認同的答案,竟然是完全不具體的「視情況決定,儘可能加拿大」(As Canadian as possibl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不僅加拿大民眾在1970年代對於「什麼是加拿大」沒有明確答案,學術界在千禧年對於這個根本的問題也仍無定論。例如,加拿大是否為後殖民國家?2003年學者摩斯(Laura Moss)在提出了許多加拿大後殖民研究的議題和方法學後,她最後的答案仍是:「是,不是,可能。或還要看情況。」即使到了2012年,達璃阿絲.布黛(Eva Darias-Beautell)依舊指出,加拿大文學和評論就像是佩涅羅珀(Penelope)一樣,不斷同時在拆解與建構加拿大傳統。所以,「什麼是加拿大?」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