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5
壹  「周邊」的重新界定:移動與變化的「中國」

要說明「周邊」,應當先說明「中國」。

原本「中國」並不是問題,「中國」之成為問題是在晚清民初,即張灝所說的「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1895–1925)。[1]眾所周知,晚清民初是一個各種觀念激變與衝突的時代,也是一個由於進入現代「國際」需要重新定義「國家」的時代。在「中國」起源與界定這一問題上,當時大致有三個說法相當流行,即「中國文化西來」說、[2]「苗先(原住民)漢後(外來者)」說、[3]「中國本部說」,[4]在當時這些說法對中國的自我認識衝擊非常之大。到了1920年代出現「古史辨」運動,它對傳統文獻與古代歷史的質疑,不僅帶來了對傳統古史的破壞,也逐漸摧毀了「出於一源」的歷史觀。[5]在舊的中國歷史起源說摧毀之後,便逐漸出現各種新的歷史解釋。自從1927年徐中舒(1898–1991)發表〈從古書中推測之殷周民族〉,[6]同年蒙文通(1894–1968)出版《古史甄微》,[7]1933年傅斯年(1896–1950)出版《夷夏東西說》,[8]1943年徐炳昶(1888–1976)出版《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以來,[9]學界對於古代「中國」大多放棄「唯一起源」和「單線歷史」的說法。近年影響很大的蘇秉琦(1909–1997)《中國文明起源新探》,更把中國史前文明分為六大區域(燕山南北長城一帶;山東為主的東方;關中、晉南、豫西為主的中原;太湖為中心的東南;洞庭及四川;珠江三角洲的南方),提示了古代「中國」族群和文化的多源。
[10]既然古代文化與族群都未必「出於一」,因此,所謂古代「中國」也無法簡單地「定於一」,古代中國之族群也無法簡單地說它們都是「炎黃子孫」。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無法簡單地認定現在這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民族、語言的共同體。[11]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