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西洋哲學史(下):19-20世紀哲學史

西洋哲學史(下):19-20世紀哲學史

  • 作者:林玉体
  • 出版日期:2017/04/25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一節 菲希特生平及著作要點
 
一、菲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生平及著作
 
(一) 出身寒微,對研究高深學術頗為不利,還好遇貴人相挺
    
1. 小時有機會唸名校(Pforta),與尼采是前後校友。1782年更入當時享譽環球的耶拿(Jena)大學,專攻神學;其後還轉至威登堡(Wittenberg)及萊比錫(Leipig)深造。神學陣營中,命定論(determinism)當時是主調,悲觀性壓陣;年紀輕輕又活力十足的年輕人,實在難以接受此種憂鬱陰沉又灰色的人生觀。(上文提及的黑格爾,有夜鷹及哲學的比喻。)
    
2. 好心的教士員工推薦他一部斯賓諾沙(Spinoza)的《倫理學》(Ethics),但其中也附有吳爾夫(Wolff)的反駁;不過,有主見的菲希特認為,該反駁的說服力脆弱,使該教士「好心無好報」。菲希特反其道而行,不走該教士及吳爾夫的命定論立場;不過仍陷入命定論及自由論的掙扎中,最後則擺脫了斯賓諾沙的說法,堅持倫理上高舉道德自由的大旗。
    
3. 當家教以謀生,因而在瑞士蘇黎世(Zurich)有機會接觸盧梭及孟德斯鳩作品。一聽法國大革命消息傳至,大表歡迎,自由訊息使他高興心喜。家教學生請求老師詳解批判哲學時,激起了他首次研讀批判哲學的主角康德之書。1791年的「而立」(30歲)年時,由波蘭的華沙(Warsaw)返回故國之際,到康德家鄉克尼斯堡(Königsberg)拜訪了這位名師,似乎未受熱誠款待。內心激起了他好鬥又好勝的性格,遂寫了一文肯定康德在實踐理性中為信仰發聲的論調,該文標題是《啟示批判論》(Essay towards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 Versuch einer Kritik aller Offenbarung)送給康德,後者一讀,莞爾在心。當時神學方面的著作都要經過教會當局的審查,還好,該文於1792年還可以在某些麻煩下公諸於世。由於匿名發表,學界以為是出之於康德的手筆。在康德不只出面糾正此錯且讚美其真正作者之時,菲希特這位無名小卒,有了名師的加持,頓時讓學界對他刮目相看。
 
(二) 著作等身:成名之後不只著作不斷,還在各大學執鞭,與名流交往
    
1. 1793年寫了一文,批駁時人對法國大革命的評論。支持民主派(democrat)及政治上的激進派賈克賓(Jacobin,走恐怖攻擊路線,被指為恐怖分子);但他不受此牽累,還在次年(1794)被提名為耶拿大學的哲學教授,部分原因來自於歌德的大力支持與推薦。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