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從油品事件談食品安全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 孫璐西
近年來台灣發生許多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消費大眾的不安。或許加上新聞媒體的炒作,讓消費者食安意識高漲,食安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筆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期即專門研究食品安全,一直非常關注台灣的食安問題,希望以本文提供自身觀察與想法。
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油脂安全是很基本的議題,再來因為這幾年國內油品安全的確出過很大的新聞,引起的恐慌至今仍未完全平息,因此本文將先從大家最關心的油品安全切入,接著進入主題「食品安全」,介紹食品中毒的種類,包括微生物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天然毒素及化學性毒素(黴菌毒素、食品加工所產生的毒素及非法食品添加物)等,進一步論及國內曾引起重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一、食用油之安全
在探討油品安全之前,須先釐清何謂食品安全。2013 年大統公司的混油事件,大統公司將棉籽油摻入橄欖油當中,藉此降低成本,其問題在於摻偽假冒而非食品安全。2014 年的劣質豬油事件則是屬於食品安全的範疇,因為業者使用回收油,而回收油當中含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油品的安全非常重要,因為水溶性的物質,只要多喝水就可以排除,像是塑化劑、順丁烯二酸等;但如果是油性物質就不易排出人體。舉例來說,1979 年台灣曾發生米糠油事件,即「多氯聯苯」中毒,當時中毒的人,至今身體仍存有多氯聯苯,不僅影響自身健康,連後代都深受其害。因此,如果油品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成分,在加工過程中又無法去除,將造成非常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一) 劣質油事件
1. 劣質油的起因
劣質豬油的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起因之一是豬油的原料不足。台灣早期因為豬隻外銷日本,所以飼養量大,豬油原料供應無虞,停止外銷後生產量逐步下降,因而造成原料不足;再者,台灣是豬油用油大國,許多甜點與台式料理都需使用豬油,需求持續增加;第三,原本餐飲業油炸後的廢油被收購後再製為生質柴油,但後來有民眾表示生質柴油容易堵塞油管,造成廢油回收的銷路下滑,也或許因此讓回收業者異想天開將廢油轉而銷往食用油市場。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