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生老病死間的大哉問

生老病死間的大哉問

  • 作者:黃珮華
  • 出版日期:2017/07/07
內容連載 頁數 1/7
一、基因不基因?檢查不檢查?

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在十九世紀登上小獵犬號時,他大概沒想到,這一趟旅程在日後會促成了生物科學的大革命,讓人類從此可以用簡單的幾條科學法則來解釋生命的起源,讓我們了解看似完全不同的生命物種,也可能系出同源、擁有共同的祖先。他大概也沒有想到,他寫出的《物種始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會啟發了自己的表弟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 1822-1911),讓表弟在日後勾勒出現代優生學(Eugenics)的理論基礎吧?

或許,你讀著讀著,心中會覺得有點疑惑「討論物種怎麼出現的科學著作,不是往回看、去討論生物怎麼演化出來的嗎?怎麼會跟優生學有關係呢?」是的,乍看之下,《物種始源》好像與優生保健沒有關係,但是,當我們仔細追問下去,思考達爾文到底是如何說明大千世界中的各式生物是如何而來時,這兩項學說,好像就沒有這麼遙遠了。

簡單來說,同樣的物種之所以可以慢慢的演化成不同生物,很大一部分的因素來自於同一物種內的個體差異。以鳥類來說,同一種類的鳥類在身材上常常也有高矮胖瘦的差異,牠們的毛色、鳥喙也各有些許的不同,這樣的差異導致了同一個種類的鳥類個體,在面對同樣的環境或是挑戰時,有不同的優勢與劣勢。剛好契合生長環境的基因者,便比其他的同類更容易繁衍下一代,而那些促使這些鳥類擁有繁衍優勢的特質,也因此被保留於大自然之中。這樣的天擇(Natural selection)過程在其後的漫漫時光,讓原本系出同源的鳥類有可能因為彼此的子孫在不同環境底下生存,被挑選出的特質各不相同外,彼此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大,最後分道揚鑣,成為不同的物種。

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所提出的優生學理論,其實就是把達爾文這套「描述」不同的物種怎麼一一透過演化而出現的科學理論,進一步的轉化成「指引」人類社會的倫理學理論。高爾頓認為,如果同一個物種之中,每個個體都會有些微的差異,那人類社群理當也是如此。人類在身高、智商、髮色、膚色等等的特質上,也都不盡相同,有的人比較聰明,有些人則比較愚笨。如果人類跟其他的生物在這方面沒有不同的話,我們何不將那些擁有比較好的特質的人挑選出來,然後鼓勵他們多多生育,透過遺傳,把他們這些美好的特質傳播出去呢?就像我們會將在賽馬比賽中奪冠的冠軍馬當作種馬一樣,為什麼我們不將這套做法也施用在自己身上?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