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7
《傳習錄》導讀
陽明學的傳世經典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震
(節錄)
 
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有許多傳誦不絕的思想經典,如《論語》《孟子》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傳習錄》也無疑是儒學史上的一部重要經典,十六世紀王陽明(一四七二-一五二九)的心學思想(又稱「陽明學」)便凝縮在這部經典當中。其中含有王陽明經由整個生命體驗而創發的豐富且重要的哲學智慧,例如陽明學的標誌性口號──「致良知」便是王陽明「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而不是從書齋的經驗知識中歸納出來的,而「致良知」與「心即理」「知行合一」「萬物一體」等觀點不僅是陽明學的智慧結晶、重要理論,而且業已構成儒學傳統中最富代表性的內容之一。
       
也正由此,閱讀《傳習錄》既是了解王陽明心理學論,同時也是了解儒家思想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途徑,當然也是我們今天提倡重讀儒家經典、重訪儒學傳統的一項重要議題。
 
一、陽明學乃是儒學史上的一大理論高峰
 
在宋代以來中國近世儒學史上,陽明學與十二世紀朱熹(一一三○-一二○○)開創的朱子學並列,形成朱熹理學與陽明心學的兩大理論高峰,共同構建了孔孟以來第二期儒學運動,史稱宋明道學或宋明「新儒學」(Neo-Confucianism)。如果說兩者同樣作為儒學理論,因而在儒家價值觀等根本問題上秉持着相同的信仰及其追求,那麼在如何成就自己德性的具體問題上,心學與理學所設定的方法路徑卻顯出重大差異。
 
大致説來,朱熹理學設定世界是由理氣所構成的,理既是物質世界的所以然之故,同時又是人文世界的所當然之則,它代表整個世界的價值、秩序及規範,而氣則是一切存在的物質性基礎,人生亦不免受理氣兩重性的影響。因此,一方面理在心中、心具眾理,心具有統合性情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之所以可能的依據則是心中之理;但是另一方面,人心乃至人性又是稟受陰陽兩氣而生,不僅構成人性中的氣質成分,而且也是人心之能知覺的基礎,故人又非常容易受到氣質蠢動的影響,例如人們往往容易被物質利慾所牽引,從而導致人心或人性偏離正軌、迷失方向。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