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鐵窗後的自由:劉曉波文集第三卷

鐵窗後的自由:劉曉波文集第三卷

  • 作者:劉曉波
  • 出版日期:2017/08/04
內容連載 頁數 1/4
面對恐怖和死亡的從容
—獄中重讀潘霍華《獄中書簡》

 
早就在一些宗教書和關於二戰的書中,讀到過對德國聖徒潘霍華(又譯為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事蹟的介紹。幾年前也讀過它,而且一直想再細細地重讀。有時,在家中翻檢書架找要看的書,每次看到《獄中書簡》,我都會停一會兒或抽出來翻幾頁,但還是放了回去。
 
不知為什麼,我遲遲沒有再讀它。
 
也許是內心深處的過深敬畏,使我難於像對待其它的書那樣拿來就看。似乎重讀這本獄中書,我必須等一等,儘量回憶一下第一次讀此書的心境和感受,回憶妻子曾在一封信中談了她讀這本書的感覺,雖然她的文字永遠是簡潔的,但那種沉重與謙卑至今仍壓迫著我。
 
絕不是因為這是一本苦難之書,使我沒有勇氣重讀,而恰恰是因為書中那種戰勝苦難的無畏勇氣、責任感、高貴、誠實以及心懷上帝的平靜,使我格外珍惜它的每一個字。甚至可以說,這種等待是說不清的。
 
現在,我自己也身陷牢獄,每月都要往返於北京—大連的妻子,每次探監都要給我送進來一些書。在我入獄接近兩年的1998年8月,妻子又背著一包書來探監了,其中恰好就有這本《獄中書簡》。
 
這次,我一拿到這批書,第一本要讀的就是《獄中書簡》,迫不及待打開,且讀得如饑似渴。
 
大概獄中的我,太需要汲取潘霍華的精神遺產。
 
死於納粹集中營的潘霍華是自投地獄,卻在人間地獄中成就了信仰的天堂。
 
1939年,當希特勒的恐怖統治在德國肆虐和戰爭已經在歐洲開始之時,他正在美國巡遊講學並公開抨擊納粹主義。他本可以留在美國,但是,一邊享受著異國的自由和安全,一邊隔著遼闊海洋譴責納粹,對於他來說無疑於靈魂犯罪,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來美國實在是一個錯誤。假如此時不分擔同胞的苦難,我將無權參加戰後的重建。」這與其說是向朋友表白,不如說是自我激勵。他離開自由而光明的美國,回到極權而黑暗的故鄉。結果是他早就預料到的:他因反納粹而被捕入獄,就在勝利前夕的1945 年4 月9 日,在關押他的佛洛森堡集中營被盟軍解放的前一天,他被押赴刑場。此刻,他仍然沒有後悔當初決然回國。
 
潘霍華以生命的代價分擔了同胞的苦難,贏得了參加戰後重建的充分資格。雖然他的肉體已經無法加入重建者的行列,但他的行為本身和留下的《獄中書簡》,卻深深地影響了二戰後的西方神學,為德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留下了豐厚的人格及精神遺產:以一個甘願上十字架的殉難者的不朽亡靈,參與了人類精神和信仰的重建。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