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4
1957–1966:《中國青年》十年
 
這又是一個拖延了十二年之久的寫作計劃:早在2003年我開始寫《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時,就擬定了這個題目:《〈中國青年〉十年》,目的是「以一份雜誌為個案,討論反右以後的主流意識形態,及其對這十年的青少年的影響,文革中的紅衛兵的成長背景」,以作為預定的全書第三部分「反右以後:1957年–1960年間右派命運與中國社會思潮」的重要內容,而「這一部分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視為文化大革命的發生學研究」。 簡單地說,我要在這個題目下,討論「紅衛兵是怎樣養成的」的問題:早期紅衛兵的主要核心是文革發生時的高中生,他們大都出生於1948年前後,1957–1960年正當他們9歲到18歲的成長期。他們對反右運動應該略有記憶,但主要是在反右運動以後的政治、思想、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而這一時期正是黨和國家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導空前重視和強化的時期:這也可以說是黨對反右運動的歷史經驗教訓的一個總結,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和資產階級爭奪青少年」,以後隨着國內外階級鬥爭,包括黨內鬥爭的日趨緊張,又提出了「培養接班人」的問題:這都把青少年的教育、引導提到黨的意識形態鬥爭的重要位置。而這些當年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也就是在這樣的引導下,形成了自己基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基本觀念,思維方式,情感,心理,以及行為方式。這在他們成為紅衛兵時,就自然表現出來;紅衛兵許多今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觀念、行為,都可以從他們的這一成長背景裏,得到部分的解釋。應該說,青少年時期所受到的教育,所形成的這一切,是影響了紅衛兵這一代人的終生的;瞭解這樣的成長背景,也會有助於對他們以後的政治選擇與觀念、行為的理解。
 
選擇1957–1966年的《中國青年》研究,作為把握這十年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切入口,在方法論上,顯然是受我多年一直關注雜誌研究的啟示;這同時也與我的青年記憶直接相關:這十年也正是我從18歲到28歲的十年,而且無論在校讀書(1957–1960 ),還是到貴州教書(1960–1966 ),我都是《中國青年》的忠實讀者,這次重翻舊刊,還能引起許多回憶。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