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_加碼
內容連載 頁數 7/8
我們將練習的內在形態定義為呼吸、凝神(Dṛṣṭi)、鎖印(Bandha)和印(Mudrā)。與練習的外在形體不同的是,即使內在形態都發生在我們可以體驗的身體部位,起初卻不太容易了解,需要時間和耐心來接收這些微妙的線索。當我們如是練習,就開啟了一個機會,得以洞察外在世界的體驗(我們的身體)與直覺、有時甚至神秘的內在經驗之間的關聯。當我們啟動想像力來思考內在形態,在某個珍稀的時機點,我們可能自然地感覺到神祇的順位,與其萬物相互蘊合的本質。
 
培養對內在形態的理解和連結本身就是相當矛盾的練習――同時是難以捉摸又簡單、抽象又清楚不過、不可能「做」,卻又能簡單的體驗。由於其精妙的本質,我們從最熟悉的內在形態,也就是呼吸,開始探索,漸入最細微的形態―印,來體驗其相互關聯以及深刻的影響。
 
觀想可以揭露內在形態,然而,建立一套具體研究脈絡也同樣重要。我們稱其為內在脈絡,或「細微身」解剖學。理解內在形態最直接的途徑,就是透過呼吸(氣﹝Prāṇa﹞)和想像力(心、意識﹝Citta﹞)。正如同想像自己是觀世音,然後忽然發現我們的坐姿就在完美的身體順位;同理,內在順位也可以由想像力開始,接著感覺到它已存在於神經系統內的感知模式。透過正念,這個模式在想像力和理解之中浮現,而我們就著所呈現的,延續下去。
 
我們透過想像身體裡的中脈(Suṣumṇā Nāḍī),來建構與具體化內在的形式。這條中脈從腦下垂體與松果體之間的區域開始,穿過「心中央」和身體的核心,最後在大約距離骨盆底中點上方約兩指寬度的一個點敞開。這種意識的通道也可以想像成往兩個方向延伸(甚至超過頭頂和骨盆)。骨盆底部,也稱為骨盆膈膜,是一個緊鄰泌尿生殖三角上方的扇形肌肉結構。它扁平且緊實的平面可以支援、協調並構成腹壁、髖關節和泌尿生殖三角等較大肌肉的運動模式,同時結合了吸氣和吐氣的互補模式。當感覺和觀想骨盆底,特別有趣且重要的區域就在肛門前方、生殖器後方和會陰上方,這裡稱為根(Mūla),是神聖曼陀羅或骨盆膈膜圈的中心。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