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市街之味:臺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

市街之味:臺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

  • 作者:游博清
  • 出版日期:2017/11/10
內容連載 頁數 1/6
開始吃肉的明治日本人
 
討論之前,我們需先了解日本飲食文化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發生的轉變,之後再論及日本飲食對日治臺灣的影響。日人在明治維新之前,受中國文化影響頗深,他們許多飲食習慣和中國頗為相似,例如皆以米飯為正餐。特別的是,受佛教影響,飛鳥時代篤信佛教的天武天皇 (631年~686年)頒布「禁肉令」,一般不食用牛、豬、雞等肉類,和馬、鹿等獸肉,魚類也通常只有在特殊慶典時才食用,這樣的飲食風格居然延續了1,200年之久,直到明治天皇時才廢止,對今日我們,頗為不可思議,日本舉國上下有過千年之久的「素食生活」。有一種說法是由於營養攝取的問題,這項禁令可能逐漸影響千餘年來日本人的體型,可見其影響之巨。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模仿西方各項制度十分徹底,就連飲食內容和餐桌禮儀等,也都竭力仿效,他們曾探求西方人體格高壯的原因,認為和飲食密切相關,故一改江戶時代以來不食肉類的做法,陸續鼓勵人民食用牛乳和各種肉類。
 
明治天皇首先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身體力行西方飲食,達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天皇的餐桌上,牛肉、羊肉等各種肉類成為佳肴,酒從原先的清酒變為葡萄酒,天皇穿著西服,學習使用刀叉。天皇在接待外賓時,同樣採用西式餐飲。「洋食」逐漸成為日本人流行的時尚。城市中,西餐館的數量日益增多,人們開始吃麵包,喝咖啡、威士忌,市場中牛、羊肉的消費量大增,我們從吃的方面可以發現日本明治維新的另一個面向。
 
在臺灣也能吃到和風味
 
清領時期,臺灣人民多從閩、粵移民而來,加上移民社會生活的不易,日常飲食的菜色多呈現漢人風格,如以閩菜系的湯湯水水為主,這和此時日本飲食習慣差異處不少,例如,日人喜好生食、冷食類的食物,如生魚片等,反觀臺灣漢人則喜好熟食料理。其它差別還有因為農耕關係,臺灣漢人普遍不吃牛肉,但日本在西化後,已普遍食用牛肉等肉類;其它如日本人普遍不吃雞、鴨等動物的內臟,但漢人卻視為美味的珍饈。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