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7/8
這個「高生產力延後作業」是史丹佛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約翰.培利教我的。他發現只要當待辦事項清單裡出現一件讓他略感壓力的事項時,其他的事項會看起來格外誘人。
 
這個現象把其他事項︵作業︶想成是一種「休息」,是完成必做之事的「最佳動力」。對容易感到壓力的我來說,這個想法成了我的最佳良方。如果沒有它,我可能會被拖延後的不安擊潰。「高生產力延後作業」將我怕麻煩的心情化成完成任務的動力。
 
當我煩惱該如何組構原稿章節時,思考授課內容就像獎賞一樣;對演講感到不安時,構思新舞步就變成我最幸福的時間。寫這本書的原稿時我也活用了「高生產力延後作業」,當猶豫該不該下筆寫書時,先做完心理學課要用的講義,接著預訂好接下來兩場演講要搭的機票後,才開始思考這本書的第一章內容。在我即將寫完這份原稿的現在,正在延後整理明天的行李。
 
以前的我會為了「高生產力延後作業」感到罪惡不已,因為我相信真正成功的人會把握當下做完所有事,安排出合理的計畫並一一實行,絕不會浪費時間。或許真的有人能做到,但我不行。
 
延後作業提高了我的生產力,把必做事項放到最後做的期間才能找到最棒的點子,構思出絕佳的研究計畫。我學會把「高生產力延後作業」當成作業過程中的重要因子,這做法之所以適合我,是因為它將「必做事項」轉變成「想做的事」。「有效率的」延後作業的話,不但不會因此感到不安,而且比起默默照計畫完成所有作業更能善用時間。
 
接納自己「很忙」的事實,同時以「高生產力延後作業」安排時間的方法並不適用所有人。因為這種方法正符合我的個性跟習慣,才能如此有效。
 
其實,與其說是在管理時間,更像是在管理自己的個性。或許有人看了我介紹的方法後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當然也會有人覺得這方法真是糟糕至極。在這節內容裡,我最想告訴大家的是要去了解「自己是如何行動,何種事物會變成自己的動力」,也就是要試著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方法並沒有正確答案。
 
首先,請先掌握自己是如何運用自己的時間跟體力的。不是去尋找「應該會順利進行」的方法,而是專心找出「該如何做才真的會順利進行」的關鍵、是不是正強迫自己採用「提升效率模範方法」等,好好地觀察自己。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