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_加碼
內容連載 頁數 3/4
拒絕承認巴勒斯坦大災難不是五〇年代以色列奇蹟奠基的唯一否認。青年以色列也否認二十世紀的猶太大浩劫。沒錯,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正在耶路撒冷動工。以色列每年四月舉辦「大屠殺紀念日」(Holocaust and Heroism Remembrance Day,按:希伯來文為Yom Hashoah)。而且以色列在操縱或應付國際社會時,會提起與利用歐洲猶太社群的悲劇。可是猶太大屠殺在以色列國內完全沒有地位。社會期望倖存者不要說出他們的故事。浩劫過後十多年,在地方媒體和藝術之中完全看不到浩劫的身影。猶太大屠殺不過是猶太復國主義復興觸底反彈的低點。以色列共同體拒絕創傷、潰敗、痛苦,以及悲慘記憶。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共同體沒有容納個人的空間。那也是猶太大屠殺始終抽象而與社會隔絕的原因。和我們一起生活的人是誰並不重要。以色列的訊息明確:別吵,我們正在建造一個民族國家。別問不必要的問題。不要顧影自憐。不要懷疑,不要哀嘆,不要軟弱或善感,不要重提可怕的鬼魂。現在不是回憶的時候,現在是遺忘的時候。我們在這個當下務必集中所有力氣,專注於未來。
 
這個否認也無可厚非。儘管以色列有活力且充滿自信,它還沒強壯到足以面對過去的恐怖。它仍然是個為生存和未來拚搏的不服輸社會。猶太國宛如一座位於威脅沙漠的邊境綠洲。它還不具備足以自我分析的成熟。它還不具備足以全面透視自身經歷的平靜。挑戰太多。痛苦太多。若不加以自律、自我壓抑,展現某種程度的殘酷,一切可能會分崩離析。
 
但否認的代價昂貴。沒錯,史登黑爾和巴拉克因為野心勃勃沒注意到所付出的代價。他們熱烈地擁抱新身分,想要跑得離過去愈遠愈好。而內省的阿佩菲爾德恐懼地看著周遭正在發生的事。人們換用另一個名字,換說另一個語言,換上全新的身分。為了求生,他們把自己的過去一筆勾銷。為了工作,他們卑躬屈膝。他們變成個性死板扭曲的行動派,幾乎沒有靈魂。在不識傳統、細微差異、諷刺的新合成文化的形塑之下,他們失去了猶太文化的豐富涵養。他們創造出招搖愛現的生活方式,渴望展現一種被逼出來的快樂。他們已弄丟來時路,亦不知將去向何處。
4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