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 /5
展翅高飛 也許曾有幾十個人基於好心,告訴你該怎麼生活、如何做生涯抉擇,或是讓自己快樂。如果你走進書店的勵志書區,也可發現一大堆教你如何改善生活的書。但直覺告訴你,不是每一本書說的都是對的。你要如何分辨哪些是好的建議,哪些是垃圾? 人生的挑戰從來就沒有簡單的答案。追求快樂與尋找生命的意義,可說是人生最古老的課題。自從幾千年前,人類就一直在思索自己存在於世上的理由。 令人覺得新鮮的是,現代思想家如何探討這個問題。許多自稱為專家的人為我們指點迷津。他們從困難的問題下手,也就是我們可能苦思一輩子都得不到答案的難題,提供速解之道,難怪人人趨之若鶩。 但這不是我寫作本書的用意。人生很多根本的問題並沒有速解之道。但讀者可把本書探討的理論當成工具善加利用,以做出有利於人生的抉擇。 想什麼vs. 怎麼想 我最初發現這種工具的強大威力,是在一九九七年,即將出版我的第一本書《創新的兩難》之前。那時,我接到英特爾總裁葛洛夫(Andy Grove)打來的電話。葛洛夫聽過我早先以「破壞性創新」為題發表的論文,希望邀請我到聖塔克拉拉(County of Santa Clara)聽我解釋相關研究,看他的最高團隊是否可將這個理論應用在英特爾的經營管理上。 當時,我還是個新科教授,葛洛夫的邀約令我雀躍不已,隨即依照約定時間飛往矽谷,準時在英特爾現身。沒想到葛洛夫對我說:「真不好意思,公司臨時出點狀況。我們只有十分鐘的時間聽你講述。請你告訴我們,你的研究對英特爾有何助益,讓我們可以著手進行?」 我答道:「對不起,我辦不到,我對英特爾的認識幾乎是零。我能做的只是說明我的理論,然後把這些理論當做一面透鏡來檢視英特爾。」我接著畫了一張圖來解釋。我說,一個競爭者以低價產品或服務切入市場,業界大廠本來認為這只是二流產品而不以為意,但競爭者利用科技或商業型態持續改善,最後得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成功開拓市場,此即破壞性創新。 我說了十分鐘後,葛洛夫不耐煩地打斷我的話:「好,我已經了解。你只需要告訴我這對英特爾來說有什麼意義。」
共
5 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1 2 3 4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