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1. 視兒童為模仿的學習者:「技術知識」的習得
 
當一個成人向兒童展現或示範一套有效的或技能純熟的行為時,那套示範行為的涵義就是說:成人相信(a)這孩子不會做x,同時(b)這孩子可以透過看見的展示而學會做x。而示範的行為裡又預設著(c)這孩子本來就想要做x,以及(d)事實上,他也確實會嘗試去做。為了要用模仿來學習,兒童必須能辨認成人所追求的目標、成人用以達成該目標的手段,以及成人向他展示的動作能夠成功地使他達到該目標。當兒童長到兩歲時,他們就有能力模仿上述的動作(而野生的猩猩則無此能力)。成年人在看見兒童具有此種模仿傾向時,經常會把他們自己的展示性行動轉變為表演,也就是把「怎樣做才對」的內容展示得更為鮮活些。實際上,當他們這樣做時,他們是在提供一種「無雜訊的示範」,或說,對於什麼才是我們所要的行為,提供一種清楚得不得了的範例。
 
像這樣的示範乃是學徒制的基礎,可以引導初學者走向技能專精之途。專家想要把他自己所獲得的技能透過反覆實作而傳給他的學徒,而學徒呢,也要這樣將示範的動作反覆演練以臻成功。在這樣的交換之中,幾乎沒有所謂程序知識(知道如何)和命題知識(知道內容)之間的區別。因為這底下隱含的假定就是:對於技能較不精熟的一方可以透過展示而教會,同時他們也有能力透過模仿而學習。此一歷程裡還有另一個假定是:示範與模仿就有可能使文化上相關的知識累積起來,甚至也能因此而造成一代到一代之間的文化傳承。
 
用模仿來作為教學的方法,也必然會引出關於人類能力的下一個假定:能力中包括的是才華、技巧以及種種能力傾向,而不是知識和理解。在模仿觀之下看見的能力是只能來自於實際操作。這種觀點打從一開始就完全排除了(我在上文提到的)人能學會對數或戲劇的可能性。知識「只能像習慣一樣增長」,因此不會和任何理論、協商或論證接上頭。事實上,我們確實也就把深深仰賴著模仿論的庶民心理學和庶民教育學稱為「傳統」。不過,在技術上較先進的文化也會仰賴這種潛在的模仿理論——譬如說,在傳承精練技能的學徒制裡頭。要成為一個科學家或詩人,不只需要「知道理論」或知道平仄押韻和五步抑揚的法則。這就又回到亞里斯多德和醫師的問題了。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