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9
笛卡兒與中世紀士林哲學

由於歷史教育時常以斷代史的方式講解,多數人也許會以為過了文藝復興,中世紀的影響應該早已蕩然無存。筆者在此並無意深入歷史探討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關係,而直接專注在笛卡兒所處的西元十六、七世紀。笛卡兒身處的時代,教會組織是歐洲唯一有系統的教育體系,而笛卡兒受教育的地方是當時全歐洲最為龐大健全的耶穌會教會體系(Collège royal de la Flèche)。正因為基督宗教掌握了超越國家的教育系統,所有思想的誕生與演變也都與教會神學息息相關,宗教教條甚至成為箝制思想的囹圄。在笛卡兒的時代,阿奎納 以及阿奎納詮釋下的亞里斯多德哲學成為思想總體的根基,因此笛卡兒在其教育階段所習得的哲學、物理學、形上學等等全都源於對亞里斯多德哲學非常特定的詮釋。

不管是亞里斯多德的時代,抑或是笛卡兒的時代,哲學與科學之間的分界並不如今日一般明確。亞里斯多德的思想系統從物理到生物,形上學到修辭學無所不包,因此在他影響下,士林哲學也不僅僅影響到哲學或神學的發展,更影響了科學的發展。面對變幻萬千的經驗世界,亞里斯多德盡其畢生所能將一切運動與變化歸類為四種因果關係:動力因、質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四類原因分別解釋任何認知對象的四種面向。動力因為物理運動提供解釋,質料因為性質展現提供說明,形式因為對象之型態作歸因,而目的因則為所有變動依循特定原則的方向性做說明。舉例來說,一棵樹的樹葉運動,可以透過找尋它的動力因(風、雨、生物)來探討各種運動,進而區分必然與偶然運動。不過如果要探討的是為什麼橡樹果實都會長成橡樹而不會長出蘋果,這就牽涉到了形式因(長成什麼外型與模樣)與目的因(所有變化最終朝向的目標)。在這個思想體系下,知識就等同於對所有個體實體透徹認知的總和,換句話說,所有跟某對象相關的知識都是透過對此對象的格物致知所得,如果想知道「人」如何定義,就把人的所有屬性找出來分門別類,最後必然、普世、永恆不變的那些特性就是人這個實體的定義。實體(substance)一詞指的是乘載性質的基礎,這個概念在亞里斯多德以及中世紀哲學中非常關鍵,每一個對象,比如亞里斯多德,因為具有人的實體,才能有雙腿能夠站立、能說話、具有理性,頭髮可長可短、皮膚時黑時白。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