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3
解說 米凱爾・葛令卡
 
葛令卡的家鄉位於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交界附近,出生於斯摩倫斯克州的諾沃斯帕斯科耶村的地主之家,過著富足的生活。祖母或奶媽所唱的樸素歌謠、教會的鐘聲等等,這些讓葛令卡重新確立自我認同的俄羅斯音樂的起源,都是來自於這裡。
 
除此之外,在親人所經營的農奴交響樂團體驗到的音樂也推了一把,使他開始認真地學習音樂。話雖如此,在那個時代,教授音樂的老師全都是從外國來的。因為當時的俄羅斯不僅缺乏能教授較艱深的音樂知識的本國老師,音樂環境也不夠完善,無法培養具備此能力的老師。舉例來說,葛令卡前往首都聖彼得堡後,替他授課的人就是來自愛爾蘭的作曲家兼知名鋼琴家約翰・費爾德(John Field)。
 
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葛令卡一度出任官職,但最後還是辭掉工作,下定決心以音樂謀生,並前往他一直很嚮往的音樂之都義大利。義大利擁有悠久的音樂歷史、豐富的感受力以及許多開朗明亮的歌曲,是音樂落後國俄羅斯相當缺乏的。葛令卡在那裡貪心地吸收了許多知識,但他發現自己學習愈多義大利的音樂,就愈是懷念故鄉俄羅斯。
 
因此,他在遊學三年後便返回了俄羅斯。這次他心懷崇高的理想,決定要以自己為中心,主動創作這個國家之前缺乏的「俄羅斯特有的音樂」,並且積極付諸實行。
 
歌劇《伊凡・蘇沙寧(為沙皇獻身)》(Ivan Susanin)
 
這部作品凝聚了葛令卡對俄羅斯的熱愛,是俄羅斯第一部以俄語演唱的歌劇。故事內容講述一名農夫在十七世紀的俄羅斯動亂期時幫助了年輕的羅曼諾夫大公,也就是後來建立羅曼諾夫王朝的皇帝彼得大帝。而且在首演之前還榮獲皇帝尼古拉一世賜名,將劇名更改為「為沙皇獻身」(A Life for the Tsar)。這部作品獲得很高的評價,也因此開創了俄羅斯音樂的新時代。
 
但是,隨著俄羅斯的國際地位逐漸提升,國內開始採行寬容接納外國藝術作品的政策,以展現歡迎全世界的一流大國風範。大約是在這個時候,葛令卡發表了改編自俄羅斯文豪普希金作品的歌劇《盧斯蘭與魯蜜拉》(Ruslan and Lyudmila)。但是,在先前所述的國內情勢下,劇院決定優先上演其他國家的作品,使這部歌劇並沒有太多的演出機會。和庸俗的俄羅斯民間文化相比,貴族社會更偏好高尚簡練的外國文化。他們無法接受葛令卡所追求的「與人民同在的俄羅斯音樂」的理念。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