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對於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

對於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

內容連載 頁數 1/7
◆別總扮演受害者,這腳色太消磨心力

生活中總有一類人,覺得過得不太好,就一定是別人的錯;沒有過得更好,就一定是被人迫害。社會有問題,他人是地獄,就好像所有人生下來的使命都是要陷害他,全世界都與他為敵。

我有個好哥兒們最愛的論調就是懷才不遇,每次說起工作,他都氣憤跺腳。不是主管有眼無珠,就是同事搶他風頭,總之這幾年換了好幾份工作,都不適合他。他總愛將「不是我不行,是周圍人都排擠打壓我」掛在嘴邊。

還有一個好姊妹,戀愛經驗豐富,坦白講是分手經驗豐富。每一次分手都要把前任數落得狗血淋頭,不體貼、不上進、控制欲強等,說到底,都是對方不好。她最愛說的話就是「要不是前任渣男耽誤了自己,早就嫁人生子了。」

生活裡這樣的例子遍地開花。

這種心態簡直是這個世界上最常見又最難根治的病症之一,可以統稱為「受害者症候群」。

他們最愛在生活中傾情演出受害者、弱者等類似苦情角色,並且入戲太深,陷入了荒誕的邏輯之中。

「薪資不高是因為這個行業薪資水準低。」

「我沒升職,同事升了,還不是因為他靠關係!」

「談戀愛總是吵架,都怪男朋友不爭氣。」

他們的現狀一定是慘烈的,我沒有想讓誰在悲戚生活中掩耳盜鈴,我確實能看到這些人過得不如意。可是,然後呢?

把問題統統扔給別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這樣就真的沒問題嗎?作為最關鍵的當事人,真的能置身事外,揮一揮衣袖卻不沾一片雲彩嗎?

如果我們認為從來都不是我們的錯,就不需要為它負責,如果不需要為它負責,那我們就始終是受害者,永遠無法翻身。

抱持著受害者心態,你會在內心逐漸擴大自己遭受的不公平,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受害者,每天生活在抱怨中。之所以出現這種看似不理性又有很多壞處的心態,最開始是因為它能給予我們暫時的保護,這種保護就是心理防禦機制之一。

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在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急狀況時,我們的內部心理活動會產生一種適應性傾向—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的平衡與穩定。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如果把責任都歸咎於別人,便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減輕自己的內疚,也能避免無力感所帶來的自卑。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