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看見野性印度

看見野性印度

  • 作者:張隆盛
  • 出版日期:2018/07/19
內容連載 頁數 2/2

佛教於西元1世紀(約中國東漢末年以後),逐漸傳入中國,著名的僧人:法顯、玄奘,分別於5 世紀、7世紀前往印度求法,印度文化與技術也隨之傳到中國及其他地區,影響深遠。
 
│人與動物:和諧、共生、互不相擾
 
印度由於人口大量增加,長久以來壓縮大自然的空間,這也是世界各國共同的問題,但印度人與動物間的關係,基本上是一種和諧、互不相擾、共生的狀態,是出自宗教信仰、哲學思想以及生活習慣所交織形成的。因此,印度的生態保育與現代西方國家的觀念不同,後者是20世紀中,才發展出來的認知,而前者早已形成2000年以上了。影響深遠。
 
│宗教信仰與動物
 
宗教方面,耆那教與佛教都主張不殺生,耆那教徒甚至不從事農耕,因為避免殘害生靈。佛祖主張眾生平等,告誡信徒不殺生。西元前3 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信奉佛教後,諭令全國人民不得殺生。法顯於西元5 世紀正值印度笈多王朝時期,前往印度求法時看到:「舉國人民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蔥蒜,唯除旃荼羅……國中不養豬雞、不賣生口,市無屠店及沽酒者……」他提到的「旃荼羅」是印度的賤民。
 
印度教也強調不殺生,這三個主要宗教共同有「輪迴」的宇宙觀,認為人可能轉世成為動物,動物也可能變成人。佛祖本生曾經是猴王、象王;印度教的大神毗濕奴有許多化身,其中有魚、龜、豬、獅子及馬,都具備絕大的神力。印度教據說有三億個神,各地民間膜拜的神也有不同,普遍認為每一個神都有特定的坐騎,或動物代表。例如:破壞神濕婆的坐騎是瘤牛,叫「難第」,有濕婆的神像必定有難第在座下,難第甚至單獨被作為崇拜的對象。
 
老鼠是象神「甘乃許」的坐騎,象神是財神,印度之外有很多地方也崇拜,老鼠的地位也很高。這些動物傳奇將在本書後面敘述,是印度動物觀的獨特面。動物(包括鳥類、爬蟲類)普遍受到保護,或至少不被刻意殺害,或者相安無事,這在流行殺野生動物食補的華人眼中,簡直不可思議。
 
2上一頁 1 2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