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5/5

這麼會鑽牛角尖,令人心折,但我認為這大概是對日語理解力不一樣。照我的看法,「事件」和「叛亂」表現的氣勢不同,概念也不同。勉強說是「二二八大革命」亦無不可,但實質上略有出入。因為它介於「事件」和「大革命」之間,所以稱為「叛亂」,如果知道「印度兵之亂」被歌頌為印度獨立的先聲,大概就不會強詞奪理吹毛求疵。其次,他說:「卷首的圖片說明,介紹林獻堂、李萬居、郭雨新、郭國基四人是『台灣獨立運動的領袖』,令人產生疑問。」這一段話和他在書評的前言中特別強調廖文毅的地位這一點對照之下,似乎其來有自。

我們看任何事物必須從大局上著眼。一個民族運動是由許多涓涓細流匯聚而成大河洪流的。連那麼自傲的中國共產黨都認為太平天國之亂是中國民族運動的先聲,而且不吝於承認許多組織和團體在該黨解放中國的過程中發揮的先驅作用。

廖文毅率領的「臨時政府」,對獨立運動一直作出貢獻,我也承認。不過,將一生的大半傾注於抗拒日本,反抗國民政府的暴政,鬱鬱客死東京的林獻堂先生同樣是堂堂的領導人物,毫無遜色。

身為省議員,一面高喊「蔣總統萬歲」,一面批判國民政府的台灣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比在日本悠哉遊哉高喊獨立的我們這些人有勇氣得多。

我也許寫得太多。說不定有人會認為我是替自己宣傳。但我的真意在於:透過這本書的出版,把我學到的告訴沒有什麼經驗的台灣人,尤其是後代的台灣人,供他們參考。我本身是一個缺乏歷練,學識尚不成熟,德行淺薄(所以家父把我取名育德)的男子。

我切盼:許許多多的人──不限於台灣人──發現並指出這本書的舛誤,使更好更充實的有關台灣人歷史的著作能夠出現。我本身和這本書只是為了台灣人的幸福而擊出的一支「犧牲打」而已。
 
5上一頁 1 2 3 4 5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