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解讀】拖延症有哪些類型?
 
「拖延」的英文是Procrastination,它源於拉丁語,由字根「向前」和「為明天」組合而成。不過,「拖延」絕不僅僅是推遲某件事這麼簡單,它是一種病態的、不良的習慣。人人都有可能染上拖延症,它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人都會產生同樣的負面影響。儘管都是拖延,但拖延的模式有很多種。如果想要澈底與拖延症說再見,那就得先知道自己得的是哪種拖延症。
 
1. 工作型拖延
工作上的拖延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遇到。比如,接到一項工作任務,做到一半就堅持不下去了,草草收場。原因可能是你在執行這項任務的時候感覺很難,認為它太耗損精力,而你又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所以這項沒有完成的任務就一直在你的電腦裡存著。每次一看到它,你心裡就會覺得很不舒服。
 
2. 學習型拖延
學習型拖延比較複雜,它出現的時間和地點不固定,可能是在家裡,也可能是在學校,或是在工作場所。比如,你想學習英語口語,買了一堆書,找了一堆資料,可真的要開始學了,卻覺得很乏味,沒了興趣,總想著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沒做,以後再學吧!導致這種行為的原因不一,可能是你擔心自己學不好,也可能是你下意識地逃避學習。
 
3. 瞎忙型拖延
很多人總抱怨沒時間吃飯、沒時間睡覺、沒時間娛樂,只恨自己分身乏術。可實際上,他們忙了半天,也沒忙出什麼名堂。那些重要的、早該完成的事,不知道被拋到了哪裡。這種人看起來比誰都忙,可實際上創造的價值並不比別人多。
 
4. 被動型拖延
想與每個人都融洽相處,不願意得罪任何人,有時為了避免反對意見,在他人面前唯唯諾諾,放棄自己的觀點和權利。這些做法,是被動型拖延症患者的一貫作風。比如,怕影響同事關係,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明明自己的事情已經做不完了,卻還要幫著別人。到最後,不是自己想拖延,卻也被動地變成了拖延的人。
 
5. 僥倖型拖延
明知道某些習慣不好,某種行為可能會帶來麻煩,卻還是心存僥倖,認為倒楣的事不會那麼巧偏偏發生在自己身上。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身體上有點小毛病,總覺得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於是就拖著不去醫院,等到最後感覺難以忍受了才跑去看醫生,卻發現小病釀成了大病,後悔不已。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