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5
「長時間讀書」很棒,是種誤解

「我是不是應該要忍耐?讀書本來就很辛苦?」

「這樣就受不了,是不是很糟糕?」

有這種想法的人,就大錯特錯了。

讀書很辛苦?是由誰來認定?

我當了補習班老師之後,經常碰到認為「讀書=苦行」的人。

例如,很多雙親都會憂心忡忡的來請教:「老師,我們家孩子很沒耐心,一天讀不到兩個小時……」
父母親的感嘆,說穿了就是孩子無法長時間坐在書桌前,欠缺「苦行的耐力」。
沒辦法讀兩個小時是笨孩子,可以讀五個小時的是好孩子。

真的是如此嗎?

工作時間越長評價就越高嗎?沒那回事。花太多時間導致趕不上交期,反而會失去信賴。

事實上,生活的一切都是如此。早上如果花三個小時整理服裝儀容,那上班就會遲到。做家事也一樣,每餐都花三小時烹飪,家人恐怕要抗議了。

也就是說「越短時間達到目的越棒」是鐵則。

那,為什麼只有讀書是時間越久越好呢?

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手段目的化」的現象。

讀書本來就是為了達到某些成效祭出的手段,現在卻把「讀書」本身當成目的,把價值定位在長時間進行上。這也可以說成是「喪失讀書目的狀態」。

你有想過為什麼要讀書嗎?

學生大概會回答「想要考上某所大學」。請記住,這只是手段,當你進入某所大學之後,想要獲得什麼?那才是重點。

至於社會新鮮人的狀況,就更加混沌不明了。

透過讀書究竟可以得到什麼、希望能夠達到什麼目的,幾乎一大半的人都沒有好好的思考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種子?

如果,成長=「不停頓的前進」的話,那什麼是必要的?

不好意思,再讓我借用一下那首名曲。

歌詞有一句寫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種子」。

但是我認為人不是「種子」,是「土壤」。

種子可以說是「課題」與「方法」。

而課題,就是學校的學科、學問領域、出社會之後應該學到的技能。

方法,則是如何學會、得到收穫的手段。

所以我說,我們是培育的「土壤」。

土壤的成分各有不同。有容易種稻的土壤,容易長番茄的土壤。

茄子、南瓜、葡萄、青蔥、蕎麥,適合栽培的土壤各有不同。

在這裡請大家回想一下,先前我所質疑的學校教育的單一性問題。

學校教的基本方針很簡單,就是「讓大家都先種稻子!」。

然後,土壤剛好適合種稻子的學生,該學生就被認為是「優秀」的。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