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8
朱熹在傳統儒學中地位之批判與認定
 
一、前言

 
代表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儘管在歷史的發展中,有著正反兩面的評價,並不斷受到歪曲與誣蔑,直到今天繼承此一主流的當代新儒家,仍面臨著各種異議與歧見。但這一切並未能消減他們研究儒家思想的信心,以及維護傳統文化的使命。
 
業師牟宗三先生為當代新儒家碩果僅存的代表人物,其在學術思想上的成就與貢獻也最大,備受學術界推崇,或認為「牟宗三先生是當代新儒家思想最富創發性的一位哲學家。」或認為「王陽明以後,繼承熊十力理路而足以代表近代到現代的中國哲學真正水平的第一人。」試看牟先生數十年間,不厭不倦,往來港台兩地講學著述不輟,念茲在茲的都是在如何承先啟後,發揚儒家思想的潛德幽光,並重建文化理想,為中國文化未來開出一條坦途。因此在牟先生一系列的大書中,費時最多,為之嘔心瀝血的著作,正是為了要講明儒家學術思想的《心體與性體》一書,他說寫前面三冊就花了將近十年的工夫,那時他在香港大學,沒有事做,可以把心思完全收回來,凝聚住,關起門來,好好想一想以前的學問,然後寫下宋、明這個階段的哲學。在前三冊中只詳講濂溪、橫渠、明道、伊川、五峰與朱子六人,但在詳講此六人中,宋、明儒長期發展之可分為三系,已確然明白而無可疑。其中又隔了十年,才再繼續寫成《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一書,實即《心體與性體》的第四冊,連前面三冊加起來將近兩百萬字,牟先生說他之所以費如許之篇幅,耗如許之精力寫作此書,主要因為宋、明儒學是先秦儒家的嫡系,中國文化生命的網脈,是學問亦是生命。表彰此一階段的學術,目的唯在護持生命之源、價值之本,以期端正文化生命的方向,而納民族生命於正軌。所以這一巨著,無異為宋、明儒學樹立了一個里程碑,後來學者必須通過該書才能進窺宋、明儒學的堂奧,然後往上溯才能把握自先秦以來兩千年儒學發展的脈絡線索。這一承先且啟後的工作,我們唯有藉程明道讚孟子的話來形容說:「牟先生有功於道,為萬世之師。」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