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譚嗣同傳

譚嗣同傳

  • 作者:梁立民
  • 出版日期:2019/02/20
內容連載 頁數 1/3
引言

晚清思想界的彗星。——梁啟超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獄中題壁》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省瀏陽縣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在國家危難之時,他不避生死,積極投身於改革變法之中;在變法失敗之際,他不畏死難,慷慨就義,胸懷興國濟世之心,願為變法流血的第一人。他用自己的死閃耀了百日維新的光彩,點亮了反帝愛國的火炬。梁啟超評價他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譚嗣同本可以免於死難的。早在政變之前,其父譚繼洵便曉以利弊,勸其退避,譚嗣同不為所動,一心只為變法救國。慈禧發動政變之前,風聲已經傳出,康有為登上了英國人的郵船,梁啟超暫避到日本大使館。梁啟超苦勸他躲進日本大使館,保全性命,日後護送他到日本,以謀他日再商議救國良策。譚嗣同對梁啟超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而我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為變法矢志不渝,激勵梁啟超等人繼續為救國而全力以赴。

在國家危難之時,譚嗣同在生死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以死來點亮人生的光輝。百日維新變法雖然短暫,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十分有限,但它卻是救亡圖存歷史中反帝愛國的光輝一頁,正是譚嗣同用死換來了愛國救國精神的傳承。在譚嗣同身上閃耀著的正是中華民族愛國救國的不屈精神。

譚嗣同能有如此壯舉,正是由於他不平凡的一生。譚嗣同認為自己是不幸的,出身官家,備受綱倫之苦,難有己志,處處受到封建桎梏。譚嗣同確實也是多難的,幼年時便失去母親,在庶母的無故逼迫之下,年少時便常常苦悶。他能靜能動,5歲起便苦讀經史,學作詩文,廣交良師益友、豪俠義士,其中既有學識淵博之人,也有像大刀王五這樣的俠客義士,博採眾長。由於父親的多次調職陞遷,譚嗣同也隨之奔波於各地,在甘肅的大漠中,他開闊了胸襟,磨煉了意志,體會到了民間的疾苦。

譚嗣同20歲時,他開始了十年漫遊時光,先後走到13個省,總計行程八萬餘里,欣賞祖國山河壯麗風光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更為當時國家岌岌可危的現狀而憂愁,興國濟世的願望也日益強烈。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