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回憶與思索:姜弘文存拾遺

回憶與思索:姜弘文存拾遺

  • 作者:姜弘
  • 出版日期:2019/03/11
內容連載 頁數 1/7
【三十年回首話胡風(節錄)】
 
從1936年到1940年到1948年,一個思想上的堂吉訶德的戰鬥之路,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胡風:一個中國的堂吉訶德,一個苦鬥了一生的啟蒙鬥士;一生都在從事啟蒙工作,無論是寫作,是編雜誌,還是教書,全都是在啟蒙,在為啟蒙辯護。他的坎坷,他的悲劇,也全都由此而生。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悲劇,通過他這面鏡子,可以照見百年來中國啟蒙運動的悲劇及其根源。
 
這悲劇來自知識份子可悲的地位與處境,更來自中國政治文化的墮落―遊民意識浸透了政治,知識份子就時時處於「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苦況。以往那些批判、那些運動,不都是如此嗎?胡風在談到他倒霉的原因時,一次又一次地肯定是因為替知識份子說話。──直到今天,我們這個社會已經習慣了貶損知識份子,而且是自己貶損自己,我們自己靈魂裡就有遊民意識。在以往那些年裡,我們都把那些侮辱知識份子的醜話當作了馬克思主義,真是荒唐。
 
近來頗受人注意的普列哈諾夫就說過:「知識份子作為社會中最有學識的階層的使命,是把教育、人道和先進的思想帶到群眾之中去。知識份子是民族的榮譽、良心和頭腦。」
 
近年來一直有人在呼喚「文藝復興」,實際上是在呼喚啟蒙―補「個性解放」之課,提高國人的素質。百年來前人不斷在發出這樣的聲音:戊戌時王照要康有為先辦教育;辛亥前嚴復勸孫中山先辦教育;五四時期陳獨秀也說要先獻身於教育。不幸的是,不是不聽,就是堅持不住,都熱衷於政治。政治被軍閥痞子玩弄於股掌之上,這才有了前前後後說不完的悲劇。也許,政治真的是靈魂,是綱,不抓不行。但也要看是什麼政治。1946年沈從文在談到副刊的衰落時,也談到政治的作用,他建議重新界定政治,用「愛與合作」來重新解釋「政治」二字。──今天的「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好像有此意思,但願如此。
 
這是我照胡風這面鏡子時所想到的,當然,胡風有他的不足和缺失,當年魯迅就說過。事實上,他的理論和為人都有不足,理論上有不少那個時代的明顯偏向,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文藝批評中也有偏激不當之處。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