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倫理手藝:照護者的情感與行動

倫理手藝:照護者的情感與行動

  • 作者:蔣欣欣
  • 出版日期:2019/04/10
內容連載 頁數 1/8
倫理之意義非常深遠。離開倫理,個人固然亦可有高卓一面的道德成就,而令人尊崇仰贊;但只有在倫理關係中(如朋友、夫婦),才有互相內在的意義,才有最高的道德。—唐君毅‧〈人學〉‧《人生之體驗續編》
 
照護的倫理手藝,是由他人的面容,看到其需求,而抉擇於如何伸出救援之手。這不是要求對他人的受苦立即作回應(suffering of the other),而是要探究照護者為他人受苦而苦(suffering for the other)的處境(Levinas, 1981)。由關懷他人中,發現自己、定義自己與引導自身給出更合宜的照護。基於人的存在經驗與生活世界,釐清臨床照護倫理事件,而非僅以倫理原則或規範與權益作判定(Marx, 1992; Anderson, 2000)。照護者(自身)倫理態度的建構仰賴著被照護者(他人)的在場。經由照護活動的見證受苦(witnessing suffering)與承受見證(bearing witness),而培養倫理的手藝(翁、彭,2018)。
 
照護倫理學的發展受到時代思潮的影響,包括照護理念、生命倫理、女性主義、現象學,以及儒道思想等(蔣,2006)。
 
照護倫理的相關概念
 
一、照護理念
 
綜合上述,了解倫理手藝,是依情況而生,具有個別性、開創性。西方照護理念的發展,始自十九世紀中葉,當時受理想主義及基督教苦行僧主義的影響,強調拯救他人而自我犧牲;十九世紀末時受文藝復興浪漫主義的影響,講求入世,聽命於權威;進入廿世紀時,在實用主義的影響下,護理實務進入重視工作效率的階段;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具有人文色彩的存在主義成為思潮的主流,人們開始重視及思考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這些不同時代背景與思想潮流下所產生的護理理念,包括犧牲奉獻、聽命服從、講求效率、以及重視人的存在價值與主觀經驗,或多或少都影響著照護倫理的發展。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