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導讀—
 
進擊的巨人,打破刻板的「寫作」印象,讀寫合一的時代
 
書寫是閱讀的反饋? 請問,讀越多? 寫越好嗎?
會寫作的人都是天生的文青?(寫作表達力是先天論?後天論?)
只要多練習寫幾篇,寫作品質就會進步?(量變必然造成質變?)
老師努力改作文,學生就能接收到更多的回饋訊息,然後進步?
 
加拿大「駐足思考(Think on Your Feet)課程」創辦人 Keith Spicer 博士認為:「你無法說得明寫得白,是因為你從沒『想』得透徹!」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辦法幫助大家對自己的寫作形成清晰的思考脈絡,就無法有好的寫作表現。
 
可以說得流暢,卻無法寫得清楚
 
很多人知道許多事情,也可以透過聊天與他人分享知識。但,有趣的是,你若要他們寫篇文章來談他們懂得或是熟悉的事情,他們往往寫不出來。要不然就是寫出來之後,別人可能看不懂。這樣的狀況通常表示,說者對於該主題的思考可能還不夠全面或周延;其次,口說語言(Spoken language)和書面語言(Written language)是不完全相同的體系,口語能力和書面能力不能等同視之。
 
聊天的口頭分享,可以沒有主軸、可以大夥隨意討論,並且,口說語言是依賴聽覺的,是以達到溝通為目的,所以,隻字、片語、短句、詞不達意都沒有關係。因為,說話的同時可以有表情與手勢來輔助內容,甚至可以有人加入討論來補充完成。但是,如果是要把一個概念以文字寫成一篇文章,並讓他人理解明白,就必須思考很多面向。例如,文章一開始要怎麼起頭、怎麼論述、怎麼解釋、怎麼申論,哪裡分段、怎麼補足論點的破綻、怎麼從讀者的角度回頭看哪裡還有不足、邏輯通不通,我這樣寫你到底看不看得懂?這些細節,身為作者必須好好思考,因為文字閱讀時,我們幾乎不可能把作者召喚到身旁,請他為讀者進行文本的闡釋及補充。
 
多讀就會寫?其實你錯了
 
實際現場上,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多讀就會寫」,可是,閱讀與寫作並不是先後的因果關係,閱讀的質與量其實無法完全轉接成寫作的質與量。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見讀很多書的人,在寫作上有著困難處。「多讀、多寫、多練習就會了」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邏輯,多閱讀或是多書寫指的是一種學習歷程(Process),但它們不是學習的策略(Strategies)。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