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第9堂  畫面很重要
 
在說任何話之前,腦子如果都能先有畫面,就能避免無效的溝通。
 
敘述一件事之前,先讓那件事在腦子裡具體地呈現畫面。當畫面裡的細節越多,能形容的面向也就越多。
 
這是我在演戲時領悟出來的一個道理。
 
在演內心戲時,有個資深演員曾經教我:
 
假設只是說出「我很難過」,那只是表面的難過。如何讓「我很難過」在臉上更具體地呈現呢?你心裡面的那個畫面,必須是你真的很難過的畫面。
 
比方說,家中的狗狗死掉了,你抱著牠痛哭的畫面。當你想到那個畫面,自然而然臉部表情就會呈現這個畫面。即便難過不需要到這種程度,但想像這個畫面之後,就會讓表演呈現某種張力。
 
如果不是演戲,只是想跟某人描述一件事,你也應該在腦海裡先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跑過一遍。
 
例如這件事發生時當天的溫度、濕度,當事人身上穿的衣服,你自己穿什麼衣服,你到底看到了什麼……細節越多越好。當細節夠多時,在陳述事件時,就有許多元素可以補充說明。
 
前面提到過我曾用一堂課的時間,說完倪匡《尋夢》這個故事給同學和老師聽,之所以能說好說滿這一堂課四十分鐘時間,是因為當我在一邊看《尋夢》時,一邊腦補小說中的畫面。
 
當我腦子裡有畫面時,小說就不只是文字而已,我記住的是所有情節的畫面。我並沒有把整本小說的文字背下來,只是先在腦海裡把小說拍成一部電影,再將畫面如實陳述一遍。
 
有時候,畫面會比文字更具象,而且更容易記得長久。
 
而如果你想讓自己的陳述方式聽起來更有變化,例如用更多詞彙來形容「快樂」—「爽」可能是比「快樂」強度更高,或是「愉悅」「雀躍」等各式各樣的形容詞……這時候,你需要補強的是「感受的層次」。
 
假設現在你面前有一塊蛋糕,你可以試著用各種層次去形容它的口感:像棉花糖一樣軟綿綿,比雲還輕柔,甚至是吃起來像鳳梨酥……在生活中多去嘗試與感受一些新體驗,在形容事物上就能產生更多層次。
 
接下來還有一個形容事物、獲得共鳴的好方法—「尋找共同語言」。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