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一章 導論:漢音樂傳統的身心審美與價值觀(摘錄)
 
身心審美觀其實有許多迫切的問題等待釐清:首先,並非每個傳統樂人都同意或經驗過這種身心康泰的效果。若同樣的音樂對某些樂人具有身心正面效果,對某些樂人則否,那麼如何能將審美價值建立於一個尚未確知其「功效」的說法?是否這僅是個別樂人對其音樂的主觀評價,或因喜愛而賦予其特殊的身心意義?這些問題可以歸結到一組更根本的問題:究竟古書所言理想音樂(雅樂)的正面身心功效是否存在?其基礎又是什麼?
 
本書的焦點問題便在此─〈樂記〉所言之雅樂身心效果在今日學科研究視野下的意義及其思想基礎。對傳統音樂審美觀而言,身心功效是至為關鍵,但又難以回答的問題;若未獲解決,將使身心審美停佇於文化涵融而來的感覺、想像或信念,而不見得具有身心實際上的意義。也就是說,傳統的音樂身心「功效」說對身心審美而言,是一個至為迫切的問題。
 
漢傳統有關理想音樂帶來身心康泰安和之說,不僅涉及音樂審美、古代思想,也涉及對「效果」的驗證與觀察。而後者有待足夠實證科學與經驗科學之檢驗,以及跨領域的相互對話、溝通,方得行之。若缺乏實證科學及經驗學科而來的理解,則涉及養生、長壽、疾病療癒等「功效說」的音樂審美觀,將難以對講求科學實證的現代人產生強大的說服力。也就是說,對身心審美的探究需能掌握不同學科領域之研究發現,且能疏通各學科的語彙、方法與思想。
 
這對研究而言是極為巨大的挑戰:由於不同學門具有各自領域的視角、語彙及研究方法,單一的研究同時要理解並整合不同領域的探討,實已是非常艱鉅的任務;何況〈樂記〉內容以及「身心康泰」的審美說法涉及的領域跨度極大,不僅跨越不同的人文藝術學門(如國學、音樂學、哲學),也涉及社會科學(如政治、心理學、社會學),甚至自然科學,包括腦科學、醫學等等。或許這些困難也是何以迄今尚未出現對傳統身心審美觀的系統性深入探討的一大主因。
 
由於一些機緣,筆者於2012年起,得以與心理學家及腦造影專家共組跨領域團隊,對雅樂身心效果進行初步的實證及經驗研究。該研究的發現說明於本書第二章第一部分。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