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辯護與吶喊

辯護與吶喊

  • 作者:劉繼明
  • 出版日期:2019/07/26
內容連載 頁數 1/5
▍革命,暴力與仇恨政治學

我一直覺得魯迅先生離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十分遙遠,以致不可輕易作為談論的對象了,所以平時寫文章也好,談天也好,我幾乎很少以魯迅為話題的。這大概與少年時所處的環境有關。那時,魯迅的作品和文章,是篇篇被奉為經典的,如《祝福》、《故鄉》、《狂人日記》,《為了忘卻的紀念》、《紀念劉和珍君》等等,都收進了中學語文課本,許多中學生順口就能背誦一段。而毛澤東授予魯迅那幾個偉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旗手」的稱號,更使他在我們的心目中變得近乎聖人般神聖了。人對神總是敬而遠之的,再加上某種逆反心理,便成了我很長時間裡覺得魯迅可敬而不可親,甚至有意回避的原因之一吧。

之所以說是「之一」,是因為還有「之二」,那就是時代風氣使然。眾所周知,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國文學走的是一條向西方學習的道路。從人道主義,人的主體性,到現代派、先鋒派和後現代主義等等,一波接著一波,從未停歇過。這一時期的作家、評論家和文學青年(也包括我本人在內),開口閉口談的是卡夫卡、博爾赫斯、瑪律克斯、羅伯‧格利耶,以及納博科夫、川端康成這些人,不僅以此為時尚,還爭相學習模仿。曾經聽人說不少80年代以後成名的中國作家背後,都能找到一個或幾個外國作家的影子,這大概並不算很誇張的。在這種語境下,如果有人提起魯迅,恐怕不僅不合時宜,而且會被人視為僵化、落伍,備受嘲弄和白眼相向的。除了這些被奉為「大師」的外國作家,也有一些中國現代作家重新受到熱捧,被各種新出版的文學史和論著追認成了「大師」。如沈從文、林雨堂、周作人、張愛玲等。之所以說「重新」,是因為這些作家曾經「走紅」過,但後來很長一段受到了冷落,甚至其人其文都被打入了冷宮,而現在的走紅,不過是給予平反罷了。1980年代的中國社會主流是「撥亂反正」,連許多並不見得怎麼傑出的「右派」作家也平反了,何況這些曾經的「大師」呢!所以,在那些外國大師的中國學生之外,又增加了一批沈從文、張愛玲、林雨堂、周作人的弟子。八、九十年代的文學便因此顯得空前豐富、熱鬧和繁榮起來。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