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我於一九七二年定居伊富高之前,曾與禾場負責人討論過拓殖新堂策略的問題。我們兩人都祈求神能打破過去二十多年來支配禾場的現象,不再強調應讓宣教士主導植堂計畫。我們急著看到伊富高的教會百分之百由伊富高的信徒負起領導的責任,而我為避免安蒂波洛/岸當桐的伊富高族重蹈同樣的主導覆轍,提出了一個具體的賦能計畫,幫助當地信徒自行倍增教會。
 
我們進行兩次徒步調查和一次空中勘測,並與荷胡林夫婦商議之後,決定在一些策略上相當重要的區域拓殖三間教會,並開始派出一群信徒到那些區域的其他地點傳福音,甚至必須向別族的人傳講福音。我們以二期(八年)作為目標,這個計畫背後其中一個概念是,希望伊富高的基督徒會在我們離開之後,自行拓殖新的教會。這塊區域的安蒂波洛/岸當桐的伊富高族人口僅約三千五百人,因此這樣的目標可說非常實際。
 
但執行這項計畫的前提是,荷胡林夫婦必須同意提供新約聖經、詩歌本和讀寫訓練教材。計畫的挑戰包含:學習語言和文化、努力滿足切身需要、教導福音、培養受人敬重的地方領袖、在關鍵地點推動拓殖有能力自行複製的教會、團結各個教會,以及督導研發聖經研讀的書面和錄音帶教材。若計畫成功,我們就能確定伊富高在八年後(或內)就能在不靠外援的情況下獨立運作,而這項成果將會是菲律賓禾場「史無前例」的美談。
 
我們思考菲律賓禾場和宣教機構的退場策略時,意識到自己極度需要一套植堂模式,如此一來,不但不會因為不必要的枝微末節陷入泥淖,反而有助於專注進行交棒的計畫。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我提出了一套能滿足這些標準的模式,這套模式相當於交棒導向的完整植堂計畫,總共分成五階段:(a)進入之前;(b)布道前期;(c)布道階段;(d)布道後期,以及(e)交棒。請見附錄A與附錄B。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