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7
高雄 六龜山村裡的手感生活
歲月悠悠,莫拉克風災已屆滿十年。
重創之後的日子不好過,為了找點事做,
山村裡的人們讓手藝治療心靈,同時也開了一條在地文創產業之路。
他們重新學習與土地相處之道,友善種木瓜、植愛玉、焙山茶,
十八羅漢山守護著洋燕、蝙蝠,也將守護著以謙卑之心復育家鄉的六龜人。
文 高嘉聆 攝影 林科呈
依傍著荖濃溪,宛如六龜守護者的十八羅漢山,擁有獨特的礫岩地質,長年經雨水沖刷後,形成多座獨立山頭,山勢陡立峻峭,遠觀就像是姿態各異的羅漢舞立,故而得名。可別小看這些礫岩,除了地景特殊,還蘊藏了許多地質訊息,可以觀察出造山運動、侵蝕作用、風化作用等的軌跡,甚至可從蛛絲馬跡中發現古氣候及水文環境變遷的訊息。如此珍貴,可說是天然的地理教室,因此林務局在一九九二年將此區設置為「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予以保護。
十八羅漢山的山腳下有六條隧道,是日治時期為了運輸樟腦、木材而開鑿,打通六龜與旗山之間的交通,不過由於隧道的地質構造容易風化崩塌,後來另闢了一條外環道路,也就是目前所見的台27甲線。當地居民回憶從前,小時候會跑到隧道裡「探險」,但隨著十八羅漢山被劃為自然保護區,為了維護區內特有的生態環境,需要申請許可才能進入,也為十八羅漢山的環境、地質樣貌增添了不少神祕色彩。
莫拉克風災後,六龜發展不振,當地開始出現希望開放自然保護區讓遊客進入的聲音,同時,近十年來對於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趨勢已經慢慢轉變,如果要謀求人類與生態的共同福祉,那麼就需要在地居民和公眾的參與,「人的需求」被重視了,因此林務局便改採「由下而上」的管理方式,招募、培訓六龜在地人成為解說員,並以發展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的方向連結社區參與,讓當地居民在情感上和經濟上都能獲得支持,進而激發熱情,進行自主管理。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的保護區自己永續經營。
共
7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