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2/5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製造小型質子治療儀的公司,現在已改名為Mevion Medical Systems。這家公司現在已經非常成功,是我第一個錯失的機會。陳院士雖認為這家公司很有機會,但他只「引導」不「指導」,要讓我自己找到方向。
 
這十幾年來,他給我最多引導,是讓我了解生技創投及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導師。
 
二○○五年六月,我結束哈佛大學的訪問,回程途經舊金山,拜訪我的好友楊啟航博士,他當時擔任國科會駐舊金山科學組的組長。楊博士是一個傳奇人物,早期擔任教職,是國立高雄技術學院成立初期的重要推手,並擔任過教務長與副校長,之前擔任環保署科技顧問室主任、交通部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委,二○○一年被借調到國科會擔任國際合作處長。二○○二年,他警覺到台灣已經跟矽谷失去聯繫多年,決定到矽谷「蹲點」,重新把許多在矽谷的台灣人與台灣產業界連接起來。到矽谷之後,他推動了台灣史丹佛計畫,把醫師、工程師「送作堆」,一起到史丹佛大學學習如何創新創業。十幾年後的今天,已經開花結果。他到矽谷蹲了十年。
 
他的好友們戲稱他「少將佔中校的缺」,因為行政院各部會的司╱處長是十二職等的官階,在軍中相當於少將。而舊金山科技組組長是九職等,相當於中校。一位政府的高階主管,為了替國家未來產業發展自願降階。有一天,總統應該頒給他一個勳章。
 
一九九七年,我和啟航兄一起在名作家柏楊先生創立的人權教育基金會共同推動綠島人權紀念碑的建立和人權教育推動而認識,沒想到後來在矽谷相遇。他幫我介紹除了矽谷的生醫創投界之外,還介紹了我的第五個貴人張有德博士。
 
張有德博士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系,一九七八年赴美國猶他大學取得材料工程博士,之後投身醫療器材領域,曾在美國矽谷經營數間公司,並參與了「軟針」(靜脈留置針)、心血管內超音波等多件醫療器材的發明。二○○七年起,他與時任國科會主委陳建仁在楊啟航博士的牽線下,合作執行「台灣-史丹佛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將台灣醫師和工程師送往美國史丹佛培訓。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