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虛、濕、寒、熱、瘀…生「痰濕」瘦不下來】
中國古代醫學書籍中,關於肥胖的描述很多,如「肥貴人」、 「肌膚盛」、「人有肥、有膏、有肉」等等。關於肥胖的原因,古代醫家之於素稟之盛,過貪食膏粱厚味,以及久臥、久坐、少勞等,基本上與現代醫學提到的過食、活動少、家族遺傳因素相符合。
中醫肥胖病機的論述,一般分為素稟痰濕偏盛、氣虛經阻痰生,發生肥胖「濕」是根源,人體濕盛則需要蒸騰氣化,氣虛則氣化不利,會把濕氣濃縮成痰而存積體內。肥胖症多屬本虛標實之證,肥胖早期以實證為主,晚期則常以虛證為主,本虛以氣虛為主,也可有陽虛或陰虛。病位以脾為主,其次為肝、肺、腎,亦可影響到心、膽等其他臟腑,但總以脾腎氣虛多見;標實以膏脂、痰濁為主,常兼有水濕,亦可兼有氣滯、血瘀等。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失常》記載「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人體臟腑、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時,就會形成痰濕,肥胖與痰、濕、氣虛等關係密切。
《仁齋直指方》記載「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故肥人多寒濕」。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都是因為「氣虛生寒」,《石室秘錄》記載「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運行,故痰生之」,也說明了肥胖、痰濕的形成與氣虛的關係。
★為什麼「虛、濕、寒、熱、瘀」讓你肥胖?
虛的時候濕氣就排不掉、寒氣黏在上面,寒濕之後會化濕、化熱,導致瘀與熱濕纏上身,因此中醫認為,造成肥胖的主因脫離不了「虛、濕、寒、熱、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