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序章 
 
戰後台灣日語文藝的概略(摘錄)
 
台灣有位戰後才開始以日語創作的作家,他的名字是黃靈芝,1928年出生於台南。日本戰敗時,黃靈芝才十七歲,日本撤離台灣之後,二十歲的他開始從事創作,創作生涯超過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共內戰落敗的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制定北京話為官方語言,不但禁止使用日語,更將日語視為受到日本帝國主義荼毒的語言而加以鎮壓,以日語創作的作品不僅沒有發表場所,更要有危及身家性命的覺悟。反觀日本人對台灣的態度,戰後的日本為了自己的生活忙得焦頭爛額,對於已不再是日本殖民地的台灣,絲毫不感興趣,更遑論將台灣作家以日語創作的作品納入日本文藝範疇討論。
 
也就是說,以日語創作的作品,不管台灣或日本,都被視為沒有價值的作品,當然就沒有通盤性的相關研究。在這樣的情況下,筆者不遺餘力地發掘戰後日語文藝,特別是在建構戰後台灣思想史及台灣文藝史之際,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與文藝作家、作品。在史料方面,有《明台報》、《軍民導報》,作家則有陳蕙貞、邱永漢、黃靈芝三人及其作品。筆者是第一位將這些史料及作品納入台灣文藝範疇中論述的研究者,然而這一方面的文藝研究尚未有定論,原因除了上述語言問題之外,還有大多數人仍傾向以政治意圖的有無來評價作品。過去如此,現在還是如此,故事性、寫作技巧、人性的追求、人類共同的普遍性等藝術價值絲毫不受重視。
 
關於台灣文藝的評價以及定義等,透過筆者提出的作家、作品,想必可以成為一個出發點,讓研究者重新檢視台灣文藝。相對於一些創作期間不長的作家以及前述兩份出刊短暫的報刊,黃靈芝從戰後開始以日語創作許多優秀作品,範疇涵蓋俳句、短歌、詩、小說、隨筆、評論等不同領域,而且具有後人無與倫比的文藝性,由以上看來,他無疑是戰後台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本書將嘗試從戰後台灣社會及文化的角度探討這位特異的作家,試圖找尋他在台灣文藝中的定位,同時重新詮釋戰後以來的台灣文藝並重新定義台灣作家。
 
第一節 語言與文藝性的相對關係
 
擺脫清代舊文學的漢詩、漢文,白話文學1920年代開始在台灣抬頭。可惜此時台灣已經是日本的殖民地,雖然台灣文壇由日本人主導,但是並非完全禁止使用中文。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