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1
第二章:嚮往與渴望

希望根植於最深的嚮往與渴望,希望孕育於我們意識到尚未獲得滿足──不論我們多麼成功,或是成就了多少事情。就像英國文豪狄更斯經典名著《孤雛淚》中的主角奧利佛,我們手裡也拿著空碗,乞求那些施予者:「多給一點!還要更多!」

一千多年前,聖奧思定(St. Augustine)寫下這句雋永名言,描述內在與生俱來的不完滿:「除非安息在祢內,我們的心得不到安寧。」懷著希望的人都經歷過這種深層的不安,一次又一次碰觸到內心深處的嚮往與渴望。

在基督徒的傳統中普遍以負面的角度看待嚮往與渴望。耶穌會的詹姆士.馬丁神父(James Martin)在《平凡見神妙(上)》一書中說道,嚮往和渴望「在靈修界的名聲向來不大良好」。有時,甚至被拿來與性慾或物質慾望相提並論。因此,我們必須先學習分辨自己的渴望,明辨那是來自於天主與愛,還是來自於恐懼、忌妒、自私或懶惰等負面的情況。我們也得學習辨別那是表面的渴望,或是源自內在深處形塑自我的渴望。

我們通常需要一些幫助,才能碰觸和面對自身深層的渴望,而良師益友、神師或是靈修輔導者都能從旁協助。我們可以從思索這些問題開始:我這一生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目前的生活方式,哪方面是我想要改變的?什麼會帶給我力量與勇氣?什麼令我恐懼?我如何體驗生命中的愛?我對自己、對家人、對全人類的夢想是什麼?

渴望是靈修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天主對我們說話的主要方式。因此,讓最深的渴望常燃不熄,實在至關重要。《馬爾谷福音》中有段美麗的治癒故事,耶穌鼓勵巴爾提買去認識並說出自己的渴望(谷十46~52)。盲人巴爾提買在路邊乞討時,聽見了一陣騷動。他聽說耶穌就要從自己面前經過,馬上放聲大喊:「達味之子,可憐我吧!」群眾要他閉嘴,但他越是高聲喊叫。耶穌終於停下腳步,叫這位盲人過來。巴爾提買趕緊扔下外衣,跑向耶穌。那耶穌跟他說了什麼呢?祂開口問道:「你願意我為你做什麼?」耶穌詢問巴爾提買,要他說出最深的渴望。巴爾提買答說:「師傅!叫我看見。」

當我們默想祈禱這段聖經時,耶穌也問我們同樣的問題:「你願意我為你做什麼?」祂邀請我們清楚說出內在最深的渴望。
11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