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太師與王船:燃燒一瞬間的美

太師與王船:燃燒一瞬間的美

  • 作者:戴文鋒
  • 出版日期:2019/12/25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一章

自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了《保護無形文化(又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至2017年止,世界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中國共通過了名錄已達39項,戲曲方面有京劇、粵劇、崑曲、皮影戲、福建木偶戲;傳統技藝方面有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見後述)、宣紙傳統製作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南京雲錦織造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傳統藝術方面有中國剪紙、中國書法、中國篆刻;節慶民俗信仰方面有媽祖信俗、端午節;在知識體系與其實踐方面有中醫針灸、珠算、二十四節氣,項目數量之多實為世界首位。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第5條規定,「無形文化遺產委員會」由18個會員國的代表組成,在公約會員國的數目達到50個之後,委員會的委員國數目增至24 個。會員國每兩年舉行一次會員國大會,選出委員會委員國,任期四年。其職務其中之一就是:接受會員國無形文化遺產的申報、審核,並決定名錄之通過與否。由此可知無形文化遺產的申請條件必須是聯合國會員,但臺灣非聯合國會員,無法主動申請。因此,竟有人思考將臺灣無形文化遺產與中國綁在一起,透過中國來向聯合國申請,如此正有意、無意地主動陷入「兩個政治實體」、同屬「一個無形文化遺產項目」的框架。理論上,不管有形無形,只要是世界文化遺產都是人類全體共有的,應該是超越意識型態與政治強權,但從政治現實來看並非如此,至少現今並非如此。因此,筆者認為臺灣並非所有無形文化遺產的軟實力都不如人,媽祖信俗、王爺信俗堪稱臺灣強項,而是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申請身分的認定與審查取得名錄的過程中,千真萬確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性、運作性。

近一、二十年來,急於將自身的民俗文化重新加以挖掘、恢復、振興、論述與包裝的中國,就是要藉此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並透過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名錄身分的認定與取得,以達到「國家文化力量」向世界「宣揚」與「擴張」之標的。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於2017年10月舉辦「巡狩四方――臺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12月臺史博研究助理張瀛之寫了一篇〈臺灣並非「送王船」起源地,卻保留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王爺信仰文化〉短文如下: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