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1
思維導圖是什麼?
1988年,美國教育學博士大衛‧海勒(David Hyerle),在語義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發明一種用來建構知識、發散思維、幫助學生思考、提高學習能力的可視化工具──Thinking Maps,即思維導圖。
它以腦神經科學為基礎,把人類在思考問題時的八種基本思維,用八個對應的圖示來表達,透過可視化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和他人溝通,分享自己的思考結果。思維導圖的八個圖示分別是圓圈圖、氣泡圖、括號圖、樹形圖、雙氣泡圖、流程圖、因果圖和橋形圖。
Circle Map(圓圈圖)──發散思維,放射狀思考和某個話題相關的事物。
Bubble Map(氣泡圖)──描述思維,形容、描繪某個事物的特性特點。
Brace Map(括號圖)──整分思維,對事物進行結構分解。
Tree Map(樹形圖)──分類思維,將事物分門別類。
Double Bubble Map(雙氣泡圖)──比較思維,對比兩個事物間的異同。
Flow Map(流程圖)──順序思維,釐清事物的發展順序。
Multi-Flow Map(因果圖)──因果思維,找出事件發展的前因後果。
Bridge Map(橋形圖)──類比思維,找尋不同事物間的類似和共通之處。
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習者,把思考的內容和過程呈現出來,記錄是什麼因素影響他最後的分析結果。不僅有益於學生整理知識,理清自己思考的脈絡,還能協助老師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以及對知識的理解情況,找到其可加強之處。可以說孩子掌握了這八種導圖,就等同擁有一把思考的萬能鑰匙。當遇到新問題時,無論是生活中發生的,還是學習中遇見的,都可以選用其中一種或幾種,把問題想清楚、說明白。
因此,這八大類型的思維導圖,很快被搬進課堂,老師藉由這個工具,教孩子如何思考,如何分析自己的思路,如何改進發揮。漸漸地,「思考」這個抽象的概念,也變成一門具體的「課程」,而思維導圖,則被稱為是「學習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