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9
第一章 我和大學諮商輔導中心的情緣:從很早很早以前談起
 
一、1980年之前
 
40年前,在我進入大學時,當聽到「輔導」兩字,大多聯想到教官的「指教」;而聽到「諮商」兩字時,多數人的聯想則是人本主義大師「羅吉斯」的大名;當時心理學界是行為主義的末端,人本心理學開花的時代,而「羅吉斯」就成了當時年輕教師及學生的偶像,他宣稱的:「人只要充分地被尊重、同理,生長在溫暖的關懷中,就可以逐漸的成長、茁壯及自我實現」;這種主張,在臺灣的心理學界幾乎就是人道主義的代表。而當時救國團「張老師辦公室」所提供的諮商訓練,比許多大學心理學系還紮實,因而吸引了眾多各大學心理學菁英學子加入;在大學時,我也成為其中的一名義張,當時從督導/同儕的回饋及自己參與諮商工作的喜悅中,悄悄的種下了我日後要以諮商/心理治療作為終生志業的允諾。而這些接受張老師訓練的菁英學子,日後也大多任教於各大學之心理學系,至今仍對臺灣之心理學界有重大影響;但,就我的記憶,當時的各大學雖已有諮商的訓練,但並沒有成形的諮商或輔導中心,學生們也幾乎從未使用過諮商中心。
 
本人在大學後於1975年開始至中學任教,那時不少國高中學校已有輔導學生的單位,許多稱之為「輔導室」,多由師大的教育心理系或教育系畢業的同學擔任輔導老師,本人也擔任過此角色。但當時,雖號稱為輔導老師,在學校的角色仍以教課為主,鮮少真實有機會輔導或諮商學生;學校內同仁也鮮少會轉介學生來輔導室接受輔導或諮商;輔導室在當時仍有「訓導」及「說教」的色彩。
 
1977年遠赴印第安納大學修習諮商輔導碩士課程;當時該系所亦鼓勵學生至印大諮商中心接受諮商歷程,但並未積極推銷諮商中心,當時的同學們也鮮少有自己接受諮商的概念與想法,因此在1980年前,大學諮商中心對我而言,仍是個陌生的場域。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