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一章 為何拖延、放棄是我們的本能反應?
戰勝拖延症,談何容易?
拖延不是疾病,瞭解它後學習擁抱它
什麼是拖延症?就是「因自我調適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延遲的一種行為。」
有人說「今年的計畫,就是搞定去年那些原定於前年的安排,只為兌現大前年要完成大大前年的承諾。」可見拖延症絕對是自己成長路上的巨大絆腳石。
不少人認為拖延症是沒有時間觀念和偷懶的表現,實際上沒這麼簡單。引起拖延的原因有很多,沒有時間觀念只是其中之一。至於懶這件事,不過是人性使然,任何努力的過程都充滿艱辛,因為努力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人們做選擇時,出於追求安逸的本能,會習慣性選擇簡單的事情來做,拖延也就隨之產生。
想要戰勝拖延症,必須從瞭解它開始。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人都認為自己有拖延症,甚至不乏名人,比如著名文學家胡適,他在《胡適日記》裡寫到:
七月四日 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
七月十三日 打牌。
七月十四日 打牌。
七月十五日 打牌。
七月十六日 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畫你都忘了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七月十七日 打牌。
七月十八日 打牌。
這就是所有拖延症患者的真實寫照,頹廢中夾雜著一時的雄心壯志,等熱度過去,繼續頹廢。雖然人們把重度拖延的情況稱為拖延症,但它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不必有過多的心理負擔。我們只需學著擁抱拖延症,在熟悉它的過程中嘗試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