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4/8
第十一章 楊朵症候群
 
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在1983年的電影《楊朵》(Yentl )中扮演一名波蘭的猶太女子,她為了就學不得不假扮成男人。事實上,影片中男人才能就學的設定也在醫療界上演,形成了「楊朵症候群」:當女性出現不同於男病患的症狀,就很容易被誤診、無法獲得治療。有時,楊朵症候群足以造成病患喪命。
 
如果我請讀者想像一個因心臟病發而痛苦不堪的人,你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影像恐怕是一個即將告別中年的男子,可能有體重過胖的問題,正一臉痛苦的抓著胸口。至少,這是谷歌圖片搜尋提供的畫面。會想到一名婦女的人恐怕不多,一般刻板印象認為心臟病好發於男性。但這全是場誤會。近期一份報告分析了北美、歐洲、亞洲、澳大拉西亞(Australasia)2,200萬人的資料,發現社經地位較低的女性得到心臟病的機率,比同樣收入等級的男性高25%。
 
自1989年起,心血管疾病就成了美國女性的首要死因,而且心臟病發後,女性的死亡率高於男性。心臟病死亡率的男
 
 女差異自1984年起就沒變過,而且年輕女性的風險似乎最高: 根據2016年《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報導,年輕女性送醫後在院內過世的比例比男性高2倍。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醫生並未察覺哪些婦女是高風險族群。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在2016年也表達同樣的憂慮,指出數項「常用在」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病患身上的風險預測模型可能不夠準確,因為這些模型建立時所依據的資料,至少有2/3是男性病患。簡單來說,女病患的心臟病風險預測模型並未能確實建立。
 
常用的預防手段在女性身上也不一定有效。醫界發現乙醯柳酸(也就是阿斯匹靈)能有效預防男性首次心臟病發,但2005年一份論文指出,它對45~65歲的女性「沒有顯著功效」。 而且,作者群在此次研究前就注意到「類似的女性資料十分稀少」。另一份比較近代的研究則發表於2011年,指出阿斯匹靈不只對女病患無效,甚至「可能對大部分的病患有害」。 同樣的,2015年另一項研究指出,每隔2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對大部分女性來說,無法預防癌症或心臟病,甚至對她們有害」。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