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上智部〈使馬圉〉
【原文】
孔子行遊,馬逸食稼,野人①怒,縶其馬。子貢往說之,卑詞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聽說人,譬以太牢享野獸,以《九韶》樂飛鳥也!」乃使馬圉②往,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予不遊西海也,吾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馬而予之。
【原評】
人各以類相通。述《詩》《書》於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誤國也。馬圉之說誠善,假使出子貢之口,野人仍不從。何則?文質貌殊,其神固已離矣。然則孔子曷不即遣馬圉,而聽子貢之往耶?先遣馬圉,則子貢之心不服;既屈子貢,而馬圉之神始至。聖人達人之情,故能盡人之用;後世以文法束人,以資格限人,又以兼長望人,天下事豈有濟乎!
【注釋】
①野人:郊外務農的人。
②馬圉(ㄩˇ):養馬的奴僕。
【譯文】
孔子出遊,途中馬兒掙脫韁繩,吃了農夫的莊稼。農夫很生氣,把馬逮住拘禁了起來。子貢前去,說了很多謙恭的話語,也沒能把馬兒要回來。
孔子說:「用別人聽不懂的話去勸說他,就好比以牛、羊、豬三牲來請野獸享用,以動聽悅耳的《九韶》來請飛鳥聆聽。」於是派馬奴前往。
馬奴對農夫說:「你不在東海之濱耕作,我也不是在西海出遊,但兩個地方的莊稼卻長得一樣,馬兒又怎麼能夠分得清這是你的莊稼地而不該去偷吃呢?」農夫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把馬兒還給了他。
【譯評】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在莊稼人面前談論《詩》《書》,這是迂腐的讀書人之所以誤國的原因。
馬奴的話固然有道理,但若這番話出自子貢之口,恐怕農夫仍然不會聽從。為什麼呢?因為子貢和農夫兩人的學識、修養相差甚遠,彼此本就心存戒備。
那麼孔子為什麼不首先派馬奴前去,而看子貢前往不阻止呢?如果一開始就讓馬奴前去,那麼子貢心中一定會不服。如今不但使子貢屈服,也讓馬奴得以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聖人通達人的本性,所以能使人盡其才。後世常以法令條文來約束人,以資歷來限制他人,以兼有所長來期望他人,如此做事怎會有成就呢!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