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關閉語言模式,仔細觀察事物原貌――①感知
 
如果一直盯著中文字看,有時候會覺得這個字看起來漸漸變成陌生的圖形。「意義」突然從原本具有特定意義的符號中剝落,使得這個符號看起來逐漸變成奇妙的圖樣。這樣的經驗想必誰都有過吧?
 
這也可以理解成大腦模式的切換。平常我們接觸文字時,優先使用語言腦。但如果突然切換成圖像腦,文字就會失去意義,看起來逐漸變成不可思議的線條集合體。這就是看見「事物原貌」的狀態。
 
請看下圖。有些人第一眼看見的是鴨子吧?某項研究顯示,這些人由語言腦佔優勢。反之,看見兔子的人,則是圖像腦佔優勢。
 
此外,有手機的人,請掃描以下的的QR Code。這個網址會連到人偶旋轉的YouTube影片。據說,人偶看起來像是「順時針旋轉」的人 大腦屬於R模式,看起來像是「逆時針旋轉」的人,則由L模式佔優勢。(不管怎麼做都無法切換模式的人,請掃描以下的QR Code)。
 
(中略)
 
秘訣: 阻絕語言腦的「顛倒速寫」
 
已經有不少人指出,如果想要磨練美感,在美術館欣賞藝術作品是個有效的方法。而除了磨練美感之外,還想提高獨創性的人,可以進一步臨摹藝術作品。仔細觀察作品,能夠學習技術、學習多種視角、加深自己的想法等等,具有綜合性的效果。
 
東京大學的岡田猛教授等人,從認知科學及心理學的觀點進行藝術相關研究。他們將非美術系的學生分成幾組進行實驗,結果發現:事先臨摹藝術作品的組別,創作出的作品比對照組更具有獨創性(註4)。
 
(中略)
 
現代人其實更容易培育「右腦」
 
培養漫想思考習慣的第2項條件,就是要把漫想思考的技巧,整理成任何人都方便執行的「方法」。如果方法的效果受個人的資質或技術左右,那這個方法就很難持續執行。
 
而且重要的是,這些方法必須配置在一個循環裡。換句話說,就是把漫想思考的方法,設計成一個不會在某處中斷的「圓環」或「螺旋」(漫想→知覺→重組→表現→漫想)。從漫想開始的思考,不應該在化為原型之後就「結束」,而是要成為一個能夠進一步觸發新漫想的「循環」才是理想狀態。
 
而既然是「圓」,那麼就從哪個步驟開始都可以,在哪裡結束也都無所謂。正因為漫想思考呈現這種循環結構,才能降低養成習慣、持續下去的門檻。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