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4
我們為什麼離開祖國?
 
1978年春節,全國僑聯迎春會,國務院僑辦主任廖承志(1908~1983)含淚誦讀一篇港刊文章〈我們為什麼離開祖國?〉(《爭鳴》1977年11月創刊號),銷量千萬的《參考消息》轉載,標題改為〈我們是怎樣離開祖國的?〉
 
作者乃1950年代初歸國僑生―
 
年輕時和一群要好的同學帶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回到了可愛的祖國……然而現在,我們中的不少人又不約而同地離開了祖國,來到這陌生的世界。怎樣解釋這一現象呢?……回國不是為了享受,這點我們明確。不然,我們何必惜別雙親、遠離家庭、拋棄較好的物質生活,獨個兒回國?回國也不是尋求個人的成名、利益,這點我們也大體知道,因為社會主義講的是集體是革命。如果說,我們有不足的,是我們把革命設想太美滿太誘人太羅曼蒂克了,其實不然。
 
經濟生活艱苦些,我們可以忍受。1961年時「糧不足,瓜菜代」的生活,並沒有動搖我們的意志;現實生活中的不良現象,一些幹部擺威風享特權、社會風氣變壞,開後門成風,這些我們也能解釋,雖憤憤不平,並不因此而萌去意。最使我們百思不解的是加給我們的不平等待遇。因為我們有海外關係,我們反覆地受著政治審查,審查演變成人身侮辱,被排斥於正常的政治活動之外,受著群眾的冷漠眼光的盯視,長期沉淪在這種精神生活裡,怎能使人愉快、樂觀、朝氣旺盛呢?海外關係已成鐵的存在,無法改變,這豈不是要我們一輩子遭到冷遇!我們要抗爭,於是,我們離開了祖國……
 
1950年代這批僑生,青春熱情+無知懵懂,愛國投歸。很快,「海外關係」成了千斤重壓,一路伴行。他們傷心之至,文革後絕望離去。這批僑生還算好的,可合法脫赤離華,大批沒有合法途徑離境者,只能偷渡,相當一部分成為香港海灘一角的屍骨堆。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