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5/7

〔不否定你,也不重用你〕
 
孔子認為,在武王、成王和周公的時代,聖人政治的確存在。不論君臣父子,人人各自遵守不同身分應該有的禮儀規範;而社會也有一套規矩,告訴人們如何行動與生活,因此非常和平。
 
相對於眼前的動盪,孔子認為應該致力於恢復聖人的精神。為了讓不同身分的人們都能擁有富足的心靈,用來維持社會秩序的規範──也就是「禮」,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崇敬先代聖王,也意味著敬重祖先;換言之,就是重視家族中的歷代長輩。
 
為了實現理想的社會,孔子提倡「禮」的實踐,同時也主張「仁」。
 
所謂的「仁」,就是克服自己的欲望,並且重視對他人的體貼之心。這是一種慈悲心,也可以說是「人道主義」或「愛」,儒家也稱之為「仁愛」。孔子認為,周朝初期能如此和平安穩(當然,事實上並不一定是這樣),正是由於為政者具備深厚的仁心。
 
孔子希望能在魯國以外的國家實現這套以「禮」和「仁」為主軸的政治,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位諸侯重用孔子。
 
孔子理想中的政治原點,是與敬祖有關的「禮」,以及具人道主義成分的「仁」,絕不是什麼反體制的思想。但是在「力量就是正義」的時代,他的思想難免有種脫離現實的意味。看著述說仁與禮的孔子,說不定諸侯們心裡這麼想著:
 
「我當然也知道『仁』很重要,但隔壁國家來找我的麻煩,火都燒過來了,我不處理不行啊。以前的君王確實非常偉大,但他無法成為我們的模範;畢竟連他自己都被滅了。」
 
孔子在周遊列國十餘年後,又回到了魯國。他持續整理著要教導給學生們的學問與典籍,就這樣結束了一生。
 
〔十分相似的孔子與柏拉圖〕
 
據說孔子身高兩公尺。柏拉圖也非常魁梧。不禁讓人好奇:難道身體壯碩的人比較優秀嗎?
 
當然這是開玩笑的。孔子為了實現理想中的政治周遊列國,卻沒能受到任何君王重用。柏拉圖也為了相同目的,三次造訪西西里的錫拉庫薩;雖然曾實際參與政務,可惜時間太短。結果這兩位在政治上都沒有留下任何具體成就,或許思想家和政治家需要的資質並不相同吧。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