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4
楔子
 
創新轉型成大業
 
從爭議不斷的私校,到成為世界大學排名三百五十的優質大學,細數一路以來的風風雨雨,放在台灣的教育發展與全球化脈絡中,都是一部私校變革的史詩級勵志巨片,值此高校經營日趨嚴峻之際,分外引人矚目。
 
一九六○年,臺北醫學院(二○○○年升格為臺北醫學大學[簡稱北醫大])創校,從三間鋁皮屋蓋成的簡陋校舍開始,第一年僅有醫學、牙醫、藥學三系,新生兩百零五人,校園所在地平日阡陌交通,下雨天泥濘遍地;現今,北醫大擁有一校六院雙校區,學生人數超過六千人,且是國家生醫生技廊道重要樞紐,在世界大學排名節節高升。
 
爬梳這段轉型的過程,是一連串化危機為轉機的挑戰;成功的關鍵,或許不是學理上最好的方法,卻是衡量自身資源後,走出獨一無二的北醫改革之路。
 
北醫大董事會經歷一九八一年及一九九二年兩度遭教育部解散,直到謝獻臣、陳維昭、李祖德等公益董事陸續到任,啟動校內革新,才開始見到一線生機。
 
爰引外力,驅動改革
 
面對盤根錯節的校務問題,內部改革不易,北醫大決定開闢新戰場——力爭萬芳醫院經營權,以外部力量推動內部改革。
 
做為改革的源頭,萬芳醫院從一九九六年籌備成立開始,便刻意隔絕北醫大附設醫院(簡稱北醫附醫)舊有制度,包含醫護人員也都重新對外招募,有心創立全新的組織文化。只是,由於知名度不足,應聘人員多半年資較淺。
 
看似不利的情勢,卻成為改革的契機——人事成本相對較低,沒有太多醫院積習薰染,有利萬芳醫院推動以品質為導向的差異化服務。
 
經此一役,不僅邁出北醫組織文化轉型的第一步,也藉此自證北醫具備經營醫院的能力,力取雙和醫院BOT(build-operate-transfer,民間參與興建營運)案。
 
沒有財團或政府預算支持,北醫大的財務能力久受質疑,也成為爭取雙和醫院時的弱項。儘管如此,北醫大沒有退怯,而是以超高規格預做準備。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