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6
1 當前的自由危機
 
人類的最終目標……在於運用其力量,與一完整而持續的整體發展出至高無上的和諧關係。想要達成此一發展,最首要而不可或缺的條件,便是自由。
──卡爾.馮.洪波特(Karl von Humboldt)
 
自由,說穿了,就是已經沒什麼好損失的了。
──克里斯多弗遜與佛斯特(K. Kristofferson and F. Foster)《我和巴比.麥姬》(Me & Bobby McGee)
 
人類有史以來,自由(freedom)就不斷教人震驚,它被成千上萬的人視如珍寶,願意為它犧牲性命。對自由的熱愛,不僅出現在令人肅然起敬的人物身上,譬如為了信仰自由而死的喬達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以及面對宗教裁判時,仍對自己喃喃低語地球真是繞著太陽運行的伽利略(Galileo),這種對自由的熱愛,也出現在不知名的芸芸眾生身上。自由必定具有某種深刻的意義,跟人類的「核心」有某種根本的關聯,才會成為人們獻身的目標。
 
至今,許多人仍認為他們和他們的國族應有為自由而死的準備。這種情感以愛國主義的面貌出現。另外一些人,雖然認為政治上的自由並不值得我們為之一死,卻依然認為心理與精神上的自由乃神聖不可侵犯,人有權利思考,有權採取自發的態度,應免於受到像小說《一九八四》那樣的精神監視。從有史以來到本世紀的自由示威遊行到抗議種族隔離(freedom rides),自由出現了千百種意涵,也得到各式各樣的證明,自由的信條被認為超越了生命本身。
 
只要對許多秀異的人物稍有了解,我們便會發現,在過去,用易卜生(Henrik Ibsen)的話來說,自由至少是「我們最美好的寶藏」。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則被這樣的事情深深打動,人們寧願「忍受飢餓、烈焰、刀劍和死亡,只為了保持其獨立自主。」他接著說,關於自由,人類「犧牲了享樂、休閒、財富、權力,連命也賠上,以保留這項獨特的利益。」康德(Kant)也加入了為自由辯護的行列,以駁斥這樣的論調:法國大革命造成的恐怖暴行,證明人群大眾根本不配擁有自由。康德寫道:「對那些在某一人的控制之下,並有權令他們永遠失去自由的人們來說,要他們接受自由毫無價值這樣的信條,就等於在冒犯上帝的權柄,上帝創造人,本欲令其自由。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