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要是我們不把歷史看成只是軼事或年表的堆棧,歷史便能對我們所深信不疑的科學形象,造成決定性的變化。那個科學形象主要得自研究已完成的科學成就,甚至有些研究者自己就是科學家。那些成就著錄在經典中,到了最近,則是教科書,每一科學新世代都從那些書學得幹本行的本事。然而,不可避免的,那些書的目的是說服與教學,因此從它們歸納出來的科學概念,不可能與產生科學成就的科學實況相吻合,正如我們不可能從旅遊指南或語言教科書,掌握一國的文化形象。這本論文想證明:教科書在許多根本之處誤導了我們。本編企圖描繪一個頗為不同的科學概念,分析研究活動的歷史紀錄便能發現它。
 
不過,要是蒐集、分析歷史資料仍然是為了回答從科學教科書得到的非歷史刻板印象提出的問題,新概念就不會從歷史現身。舉例來說,那些書往往似乎意味著科學的內涵就是書裡描述的「觀察」、「定律」及「理論」,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同樣的書幾乎一向被認為是在說,科學方法不過是用以蒐集教科書資訊的那種操作技術,以及將那些資訊與教科書裡的理論通則連繫起來的邏輯操作。這樣養成的科學概念,對我們理解科學的本質與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如果科學就是現行教科書裡相關事實、理論及方法的總匯,那麼科學家就是企圖對一特定總匯有所貢獻的人——無論成功與否。科學的發展就成為一個細壤累積的過程;事實、理論與方法或單獨或成套地加入日漸增長的科學技術與知識。於是科學史的任務就是:記錄這些連續累積的過程,與壓抑累積的障礙。究心於科學發展的歷史學者於是似乎有兩個主要任務。一方面,他必須弄清楚當代科學中每一事實、定律及理論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發現或發明的。另一方面,他必須描述與解釋現代科學教科書的組成元素,曾經受哪些失誤、神話及迷信的壓抑,而無法更迅速的累積。科學史大部分研究的目標不外這兩個,過去是,現在有些仍然是。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