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8
【摘文1】失落造成的創傷
 
聯結不同時期遭遇失落所造成的創傷
 
20世紀,許多精神分析師和精神科醫生都在探索精神疾病、失去摯愛、病理性哀悼,以及兒童期經歷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幾十年中,這些研究唯一的出發點就是「個案」。在20世紀40年代,臨床工作者最開始所關注的,是兒童經歷失落之後立刻出現的強烈困擾以及紊亂情緒;而在一些後續研究中,個體失去配偶;在另一些研究,年幼兒童則是失去了母親。儘管這三種出發點,每一種都得出了讓人非常感興趣的研究發現,但是也只在我們寫作這本書的幾年前,人們才開始意識到每一組資料彼此相關。如此一成不變的困難在於──早期建立的普遍性回顧論述,通常都有誤導性,而對早期研究所下的理論性解釋,並不適用於前瞻性研究。本書,我試圖將這些資料的多樣性帶到彼此之間的關聯,從中整理爬梳適用於所有狀況的理論。就像我在前兩本書中所說,在全部資料中,前瞻性研究中得出的資料具有優勢。
 
將失落作為探索領域非常令人痛苦,學生要面對的是情緒以及理智上的問題。
 
失去摯愛個體是所有人類經歷的痛苦中最強烈的一種,不僅對經歷者來說很痛苦,對目擊者來說也是一樣,因為我們能提供的幫助是如此無力。對死者家屬來說,只有死者復活才能帶來真正的安慰,我們所能提供的幫助可能讓人覺得更像侮辱,因此效果有限。或許,這可以解釋許多古老文學作品對於人類失落的偏見。不論這些作者是否在討論成人或者兒童的失落影響,都傾向低估失落所引起痛苦的強度、喪失功能的程度,以及可能的持續時間,何況喪失功能通常是連續的。相反的,他們傾向假設正常、健康的人能夠且應該快速並徹底從喪親之痛中恢復。
 
在本書中,我會反駁這種偏見。我會一遍又一遍的強調哀傷的綿延性、從失落中恢復的困難程度,以及失落通常所導致的人格功能不良結果。只有嚴肅面對這樣的事實,才有可能緩解個體的痛苦。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