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教養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化為水」的哲學,源自葉問的懲罰
 
李小龍13歲時,開始在香港學習功夫。他的師父叫做葉問。葉問是一位武藝高超的師父,他不只傳授詠春拳的技巧,也將道家哲學與陰陽原則融入課程中。他經常藉由大自然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教學內容,例如以橡樹與竹子的差異來舉例。橡樹最後會被強風折斷,而竹子卻能存活,因為它能夠隨風擺動。
 
李小龍是個認真的學生,而且學得很快。課餘時間他一有空就會練武,後來也成了葉問的得意門生。但他同時也只是個青少年,小時候綽號叫做「莫思停」,也就是「坐不住」的意思。後來他的暱稱與藝名則是「小龍」。李小龍生於龍年的龍時,是「八字全陽」的人。
 
對於這位如烈火一般的年輕人,葉問總是教導他溫和、流動與柔韌的重要性,不能只追求力量與取勝。
 
李小龍有聽進去,也會試著照做,但他總是克制不住自己的熱情(與脾氣);況且他也很納悶:管它什麼方法,只要能打贏不就好了?脾氣溫和是要怎麼打贏別人?
 
有一天,葉問試著教導年輕的李小龍如何放鬆、鎮定心思,並且忘掉自己,學習「見招拆招」。基本上,葉問是在教李小龍怎麼「超脫自己」──以直覺來反應對手的行動,而不是過度拘泥於自己的策略、執著於計算自己的出拳與招式。
 
李小龍既聰明又好鬥,但也因為這樣而拘泥於自我。葉問只要看到他皺著眉頭不斷流汗的模樣,就會不厭其煩的介入練習,告訴他,要順其自然才能控制能量。
 
「千萬不要違抗自然。」葉問告訴他。「千萬不要想直接對抗任何問題,而是要跟問題周旋,進而控制它。」有次葉問甚至阻止李小龍繼續練武,然後說道:「這星期就不要練了,回家好好思考我說的話吧。」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