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第一章
反思與轉變:臺灣客家研究的特色與前瞻
張維安
 
談到客家研究,首先我們需要釐清為什麼要有客家研究?客家研究要研究什麼?「客家研究」和「研究客家」又有何差別?在設立客家學院及客家研究的系所之後,我們需要反省客家研究對於認識客家或對社會科學有什麼貢獻?下文從兩個部分來說明,首先以設立正式客家學術機構為始,討論臺灣客家研究的特色。臺灣客家研究的發展和民主化與多元文化的理念有密切的關係,經過十幾年的累積,可逐漸看出臺灣客家研究本身的特質與轉型。在當代臺灣的社會結構裡,仍有許多客家研究的議題等待學者們的探索。
 
其次是討論第二階客家運動與客家研究。相對於第一階習以為常的反抗社會結構,向外用力的客家運動,第二階客家運動的意思則帶有反省自身、檢討內部的意味。第一階客家運動以向主流社會爭取客家公民權益為主,第二階客家運動則以向內用力為主,強調反思性,特別是對於第一階段所爭取的客家建制所扮演的角色。通過第二階客家運動,在客家研究方面理當思考客家研究學術建制,對於所承擔的客家研究責任是否盡分?
 
臺灣客家研究的特色
 
(一)客家研究機構的設立

 
讓我們回顧三十多年來與客家研究發展有關的幾個重要事件。首先是33年前(1988年)發生於臺北的「還我母語運動」,這個還我母語運動跟臺灣的本土化發展趨勢息息相關,也和接下來幾年的「臺灣客家研究」發展有密切關係。其次是,27年前(1994年)徐正光教授在苗栗召開的第一次「客家文化研討會」,印象中這是當時的文建會所支持的客家學術研討會,應該也是臺灣第一次學術性的客家研討會。第三,18年前(2003年)國立中央大學設立了全世界第一個有頒授學位的客家學院,同一年設立了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班。這是客家研究邁向建制化的第一年。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